“一定要来这儿上一堂党史教育课”
(原标题:“一定要来这儿上一堂党史教育课”)
本报记者 任珊 李祺瑶
“红船”展区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留影,体验历史场景。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昨天起对公众开放
■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展出
■每天面向个人开放3000个名额
昨天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党史馆暂定每天面向个人开放3000个名额。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令人动容的细节,观众们全方位、全景式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市民沉浸式体验追寻红色印记
为了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展览还原了很多真实的历史场景。“这条船我们上课时画过,它叫红船!”在南湖红船复原展陈处,一个孩子骄傲地对身边的爷爷说。只见在庄严肃穆的展厅内,通过声光电技术的呈现,红船在“南湖”上稳稳前行。
这爷孙俩是昨天首批进馆的观众,“听说党史馆要面向公众开放,我第一时间就预约了门票,孩子放假第一天带他来展厅,追寻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红色印记。”爷爷郭先生说。
在这趟“红色之旅”中,爷爷郭先生给小孙子当起了讲解员,一边走一边解读,“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从这艘小船上诞生的,它也因此得名‘红船’。咱们家三代都是共产党员,现在你也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在红军长征沉浸式影院体验区,一段5分多钟的影片,再现了红军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和爬雪山过草地等重要时刻。看着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从自己“身边”匍匐前进,在泥泞的草地上艰难行军,参观者无不动容。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英雄的鲜血染成的,他们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中国矿业大学大二学生小贾和同学们俯下身,细细观察红军战士过雪山时穿的布草鞋、棕背心。小贾说,“这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震撼人心,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红军精神传承延续。”
还有复兴号动车组体验驾驶室,参观者可以化身高铁驾驶员,体验京张铁路北京北站到张家口站的旅程。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展示,讲述着党的奋斗历程,也让人们身临其境,回望奋斗百年路。
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从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到陈望道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从中共七大的投票箱到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周恩来手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到邓小平亲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提纲,从创办经济特区图片到脱贫攻坚数据图表……党史馆里保存并陈列的国家一级文物原件有420多件。一件件实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难历程和伟大功绩。
穿着红衬衫、戴着党徽的霍永军老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站在0001号特殊文物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前,老人久久驻足沉思,认真读完了李大钊被捕后的亲笔自述。
“大钊先生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百年来,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与宝贵的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党也通过实践证明,只有他们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今年73岁的霍永军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这身衣服和帽子就是儿子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候的纪念品,穿着这一身来参观,有意义。”
雷锋在日记中写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98抗洪时,16名共产党员在“生死牌”上签名宣誓“誓与大堤共存亡”;第一书记黄文秀放弃大城市机会,主动请缨到扶贫县驻村,她在扶贫日记中写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日记写满了一名医务人员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在党史馆中,每一张泛黄的纸片背后,都藏着一个个感人的奋斗故事。
来京旅游首站选党史馆
“既俯瞰历史、描绘百年,也聚焦重大事件,令人如在现场。”站在1∶1复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模型面前,市民周伟一一拍照。还有“墨子号”量子卫星、C919大型客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模型,展览上的中国建设成就让他目不暇接,“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迎来沧桑巨变。”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参观展览的群众中,还有许多“00后”的年轻面孔,他们表情专注,脚步坚实。从南昌来北京过暑假的高一学生闵昱浩把旅游的首站定在了党史馆,“一定要来这儿上一堂党史教育课。”闵昱浩说,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应该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在展厅出口处的8本留言簿上,更是写满了观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深深祝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中国日报退休人员王彦平写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观众郝鹏程沉思许久,一笔一划写下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