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跟人渣一起上课?--谈菁英教育

董得

看到建中生竟然有人说「为什么要跟人渣一起上课」,笔者认为这实在是太夸张了,不过夸张的点倒不是说这些建中生充满阶级观念,而是这些学生根本没搞清楚何为「菁英」,还傻傻的以为自己就是「菁英」。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菁英」的教学制度,借以提醒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菁英教育制度,在如此的制度下,我不确定这些自以为是「菁英」的建中生还能不能被归在菁英的阶级中。

此外,我设计的菁英教育是不管几年国教都可以实行的菁英教育,所以若还有人想用「维持菁英教育」来反对xx年国教,我认为是极为不合理的,菁英教育和几年国教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

古时能被称为菁英的人,德智体群琴棋书画都要兼具,怎么到了现代,菁英只要会读书就好了呢?实在没道理菁英经过时间的推移反而倒退走了。所以,在现代,若同样以「德智体群美」来评断菁英,笔者认为最起码应该菁英是要具备美术音乐体育哲学、知识各项能力且各项顶尖人才可以被称为菁英。以下将说明为什么会取这五项能力为指标

「德」这种东西无法测量的,它仅是一种社会规范,而且如果一味的要求「德」的卓越,只会生产出一堆伪善的人,申请台大医科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说「钱不重要,要以病人的心为精神」之类的言论。听到这种话就能评断他很有「德」吗?「德」是无法评鉴的,所以笔者并不打算将其单独列入毕业标准,但并不是说「德」就因此不教,它会在哲学的教育中被教受。

而笔者设计的五项毕业标准中的「哲学」和「知识」,笔者想用这两项表达「智」的能力,笔者这边用哲学做统称,实际上笔者想强调的是对于思考的训练,或许「哲学」的教育仅着重在「逻辑」、「知识论」和「伦理学」上头。而知识其实就是现行教育制度下所教,国英数物化历地等。基本学科在于增加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哲学在于学生对于独立思辩能力的培养。

美术、音乐是被归类到「美」这项能力中,对于菁英的教育,笔者期望它着重在对于美术、音乐的鉴赏,而非创作上,但如果是创作优异可不可以呢?当然没问题,或许美术和音乐可以采取多样的而独立评分方式

体育可以同时着重到「体」和「群」的教育,不仅要自己的体能好,而且还得着重于团队合作

如此,德智体群美刚好可以应对上笔者的五项菁英毕业标准,哲学、知识、体育、美术、音乐。

接着,毕业需要要求的项目谈完后,我们来谈如何使用这些项目。高中毕业后将文凭分为金、银、铜、铁、锡及垃圾六个等级。「美术、音乐、体能、哲学、知识」五项都顶尖的才能拿到金色文凭,注意,是五项都「顶尖」才可以拿到金色文凭,有一点缺陷都不行,最多最多是让四科顶尖剩一科差一点点达到顶尖的人有机会重新测验,但笔者并不打算五科仅设基本门槛,拿到基本门槛就算过关。记住,这是「菁英教育」。

只要菁英被选出来,其他都无所谓,可以不用像金色文凭一样,每项都是高标准,接下来的银铜铁锡等级设定的通过标准可以不用像金色一样高。所以任选四项达到标准者的可以拿银色文凭,任选三项达到标准可以拿到铜色文凭,以此类推,当然,按照这个标准,甚么都达不到标准的只能拿到垃圾文凭。

再来,为推动一贯的菁英教育,高中的文凭等级化后大学教育也该随之该菁英化。台湾仅设一所大学只收金色文凭的学生。再规划数间但为数不多的各自不同特色的二级大学收银色及以上文凭学生,不同特色的三级大学只收铜色及以上文凭的学生等等,以此类推。学校数量得控制,除了一级大学只有一间外,二级大学的数量要比三级大学少,三级大学的数量要比四级大学少,数量最多的就是收锡色文凭学生的五级大学。这样划分学校数量的方式是为了有效率分配及使用教育资源。然后不用设给垃圾文凭的人读的大学。

如此方能达成「菁英教育」的目标,至于为什么要有菁英教育呢?笔者也不知道,这是那些「偏差样本下的偏差结果」的建中学生希望维持的。笔者只是意图纠正这些同学,他们口中的「菁英教育」一点也不菁英,所以笔者帮他们设计一套「菁英教育」制度,让他们知道甚么叫菁英。而且,笔者认为在这套教育制度下,这些同学能读三级大学都已经是万幸了。

作者董得,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四年级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稿件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