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众安徽的合肥故事!

7月17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大众新能源产业区正式迎来第一批观光的客人。作为大众安徽首款车型的生产基地,这里和过去安徽大众区域生产功能相比,正在以大众在华技术研发全价值链中心,将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与众推向中国市场。

去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在华成立新公司,整合中国研发体系;5月,大众汽车集团与合肥签署谅解备忘录;6月,大众中国宣布大众科技正式成立,今年1月投入运营。

有着“东方狼堡”之称的安徽,究竟是如何让与众这台『最速』电动车得以问世的?又为何继续选择在合肥掀开最终的神秘面纱?过去一年的时间,大众究竟在这里做出怎样的改变?

文|老杨头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从与众开始,大众将汽车制造的分散职能整合一起!」

伴随着大众安徽首款产品继续深化“合肥”属性后,人们看到一家车企打造具备真正意义的纵深战略,是需要反复强化和持续加码才能凸显其重要意义的。尤其是在智能汽车时代,当舆论过分聚焦产品本身的方式忽略了战略布局对于一个品牌持续经营起到的“迭代作用”时,大众安徽选择继续用行动证明,大众对智能电动车在乎的不是造一两款爆品,而是深度经营好一项长周期、快产出、系统化的复杂性工程。

这一点作为大众今天在华的第3次布局,我们是能够看的出大众集团对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至今,在有关产业变迁与趋势识别的布局上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与此前两个被人们所熟知,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工业制造探索阶段和以上海为代表围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交通、文化等为依赖的所谓「敞口式」摸索阶段均有所不同的是,在合肥的布局,大众除了考虑到地理位置、交通网络、人工,以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这些显性因素以外,还充分结合合肥作为长三角过去10年发展最快的万亿级城市,思考合肥如何在经济增速势头与多元化产业纵深为大众安徽带来的更多良性作用与意义。

当汽车相关的上下游大都围绕标准制造和就地取材、就用地供应来让零部件及科技企业布局正在开始在围绕「经济重心带」、「人才重心带」与「产业重心地带」的经营特点做布局。以大众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从大众安徽开始在充分迎合这一趋势,不仅在位置上考虑政府、政策、人工及运输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满足标准化制造的前提下,如何依赖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地去构建强大的降本能力来提升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

正是在综合判断后,大众在去年强调向安徽投资231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要知道,这笔资金的规模,相当于宝马的2倍,奔驰的3倍。

但仅就数字而言,舆论的感知或许并不强烈。但结合大众在合肥的布局,我们能够看到,除了设置大众安徽(VWA)工厂,首款产品与众的背后还是打通采购以及在车辆设计和工程阶段应用创新技术成立大众科技(VCTC)、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VWAC)以及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DSSO)。

也就意味着从合肥开始,跨国企业围绕「开放式经济摸索」开始正式进入到第三阶段,相比之下,这一阶段的开启者不仅是大众安徽,还有首款产品「与众」。而作为第三家合资品牌的首款战略级产品,与众不仅全流程跑通了目前大众在合肥产业布局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还隐含大众有关下一阶段,合资企业的经营思路,正在从过去分散型的产业投资经营向集中型产业经营做过渡。

以早期的合作伙伴为例,一汽-大众以及上汽大众考虑到市场及供应特点会在中国都有多个分支机构,而这些职能机构,过往则呈现出分布式特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和青岛等主要城市,来负责各区域内包括汽车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汽车制造、销售和服务网络。

相比之下,大众安徽的功能集中性开始更加凸出。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服务的完整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制造基地、零部件供应、销售及数字化服务总部、软件研发分公司以及智慧物流等项目。以及过去大众在华相对分散测试项目,也被做出集中整合。目前,大众在合肥启用了城市测试跑道。据了解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个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性能测试和功能验证的测试场,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其中实验道路面积占70%,包含高环跑道和多种路况模拟,能够满足不同测试需求。

这种集中式的经营结构,有关于大众集团在成本上做更好的管控。这种集中经营的特点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也将新能源生产成本降低了40%。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会主席贝瑞德评价在中国的追击战:“过去,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已实现90%的国产化。现在,我们要继续推进研发的国产化。”

2

「VCTC的一年验证期」

如果要问一家车企最基本的职能包括什么?答案可能很简单,只要具备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三个基本功能,一家汽车企业的模子基本就算有了。

问题是,今天仅中国市场在工信部报批的企业具备这三项基本条件的企业就超过了110家;如果要问,一家企业的哪些职能会决定生死成败?大概很难有谁能清晰的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从产品设计研发、品控管理、技术支持、品控、制造、销售、服务与车相关的60几个环节、170几个过程,需要上万人的协同和协作,在这中间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这家企业的生死成败。

和其他汽车企业做强势的宣传“产品”,大众从决定向新能源转型开始,经营重心已经放在“产业”与“布局”两个维度,而这种转变是外界不可忽视的一家百年企业对新能源与智能化产品特有的“商业洞察力”与“资源整合力”的权衡,这一目的恰恰在围绕细节做集中显现。

很多人不知道,与众有关细节整体的规范、把控和验证周期还未超过1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不论是在车展的首发,还是上市现场,设计都是与众主打的关键词。也正是从与众开始,大众引入了新鲜的设计元素和创意。

或许在外界的感知下,纯电汽车相比燃油车,不存在复杂的进排气系统,也不需要庞大复杂的变速箱和传动机构,纯电动汽车设计团队实际是在车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减法”操作。不再用体块,而是通过几条简约且流畅的轮廓线,就能来勾勒出ID.与众极具辨识度的外观造型。

事实上,造型设计涉及到市场研究、工程开发、生产制造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如何有效协调这些部门以确保设计理念得以实现,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相比于大多数初创新势力品牌,通过目标成本法去反推设计不同,基于VCTC的模块化设计,在效率、成本与维护上做出了最佳平衡。目标成本法,是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产品的目标价格,然后从这个价格中扣除预期的利润,剩余部分即为目标成本。导致设计团队需要在这个成本框架内工作,确保设计既满足功能和美学要求,前提是不超出预算。

相比之下,大众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拿出『与众』这套更成熟的设计方案,来实现成本与设计之间的折中。

去年也就是VCTC发布投入使用计划时,大众的设计研发团队就已经敲定了新产品的造型阶段,通过使用大众目前最先进的成本估算和工具使用,100%实现了低成本的波动,围绕材料、库存和物流快速做出精准的预测和估算,将执行和使用阶段的,维护运营和处置成本,降到目前大众纯电产品的最低区间。

而这种平衡是需要大众在安徽的全体系跨学科团队的协作和沟通,以及对市场和生产过程的深刻理解。

这样的细节同样也显现在生产上,在大众安徽MEB工厂车身车间在大众汽车集团内,大众采用“In-line measurement 2025”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所有白车身的生产线在线测量,从而提升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率和精度。此外,车身车间共有约900个机器人,并在50个机器人工站采用前沿的视觉补焊技术,这在集团位于中国的MEB工厂中亦尚属首次,巧合的是大众靠白车身震撼国人的恰恰是早期引入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时任大众汽车销售事务的常务董事,维尔纳·施密特博士在接到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等一行人访问邀约时,对随行的德方人员说,当大家亲眼目睹自动化流水作业的生产画面时,或许很难保持淡定。彼时全球汽车产业逐渐迈入自动化的时代。机械化操作逐步取代了人力,尤其是早期的工业机械臂,在当时开始大范围应用出现白车身制造中的焊接环节。

有消息显示,目前大众安徽第2款产品的白车身也已经正式下线。预示着通过在合肥的全面布局,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以与众在合肥掀起的全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