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春秋(之八)

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第一次巡游江南前,乾隆皇帝命人绘制了《西湖图》长卷了解江南景况,立即被西湖的景色吸引了!放下长卷,乾隆就想起了神似西湖的京西瓮山泊。看看西湖的景致,再看看身边的瓮山泊,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湖为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又与瓮山形成北山南湖的地貌结构,适当加以改造,就可成为天然的山水园林。

乾隆边看西湖图册,边琢磨现实中的“西湖景”,认为是一桩惠及后世子孙的好事、大事。

现在京西北郊建成的四座园林,其畅春园、圆明园,皆为平地而造,缺乏天然的山水基础;静宜园、静明园,虽有小的山水之景,但缺乏开阔的湖面。瓮山,作为燕山余脉向平原过渡的最后一座小山丘,山体不高,却是难得的东西走向,又西邻玉泉山,并和远处的西山遥相呼应,景色可以互借,其西南侧又有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瓮山泊,山水、景观互为相连,有天然神似杭州西湖的地貌环境,加以改进即可成为天然的山水大园林。清漪园又介于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建成即可构成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景观园林群,可形成壮观的西山皇家园林盛景。

就这样,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从历史中走来。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金口一开便为“天条”“律令”,标榜以孝治天下的乾隆,就以孝之名开始了清漪园的建设。

公元1750年,乾隆以次年是其母、皇太后六十整寿的名义,改瓮山为万寿山,并在其圆静寺废址建造“大保恩延寿寺”。以拜寿、祝寿之名,建清漪园的寺庙。

随后,以开源与节流的名义,把“巨穴喷沸,随地皆泉”的瓮山泊进行疏浚和扩展,并效仿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做法,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使其面积扩至200多公顷,占据清漪园的四分之三。与此同时,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理水方式,在湖中打造了“南湖岛”“治镜阁岛”“藻鉴堂岛”三个湖心岛。湖的东岸,利用康熙时修建的西堤以及元、明的旧西堤加固、改造,成为东岸的大堤,并改名为东堤。

尔后,清漪园的建设便仰仗乾隆朝雄厚国力和乾隆帝独到的艺术眼光,以江南胜景作为蓝本、杭州西湖为参照,继承和再现秦汉以来中国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审美意境,依靠山环水抱的真山、真水大环境,采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等大尺度、大体量并具有观赏性的园林建筑,对瓮山和昆明湖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创造出一个皇家气派、唯我独尊、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在清廷“三山五园”中独树一帜。

据载,自公元1750年开始到公元1754年,四年之内共建万寿山前山、昆明湖、东宫门等101处建筑和建筑群。之后的24处建筑,主要分布在万寿山后山。

公元1764年,以西湖为蓝本的清漪园用15年时间建成。全园面积约295公顷,园内的建筑共13大类,宫殿两处、寺庙16处、庭院14处、园林16处、景点20处、长廊两处、戏院一处……其中,北部万寿山呈一峰独耸之势,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一,并在山上建造了大量景观;南面为昆明湖,形成了开阔的山前观赏水面,把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打造得万分瑰丽,尤其使京西的“三山五园”连在一起,并冠于其他四园之上,成功构建了皇家园林与青山绿水相协调的人间盛景,实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的成功范例,成为中国造园史上最壮丽的皇家园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漪园建成后,迅速成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帝王的御苑。据载,嘉庆皇帝入园次数最多,达265次,最多一年就达17次;次之是乾隆帝,到清漪园132次;紧接其后的有道光帝,入园142次;咸丰帝入园41次等,体现出清廷对清漪园“如沐春风”的喜爱。

“试灯才罢晓春临,咫尺湖山一畅心。拂面峭寒生积雪,西山又喜作轻阴。”这是乾隆为万寿山而作的诗。清漪园建成,春夏秋冬、其园其景,多成清代帝王们笔下描绘的诗篇。据统计,仅乾隆就写过1500余首咏园林风景的诗文。“冰镜寒光水镜清,清寒分判一堤横。落虹夹水江南路,人在青莲句里行”“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拓展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石舫前头画舫移,湖心犹冻碧琉璃。一般气候参凉燠,两字禅机悟即离”……从万寿山、镜桥、西堤、石舫等,乾隆对清漪园的景致无所不涉,足见其对自己杰作清漪园的喜爱。

“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经营了一百多年的清漪园荒芜了。

38年后的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西太后动用军费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