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为鉴 记录抗疫身影
在历史上,人类与疫病的争战一直没有停歇。(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文献馆提供)
回首2021年五月本土疫情爆发时万华人被歧视、被污名化的过往,当了十六年青山里里长的李昭成依然难忘,他在《我们与疫的距离:抗COVID-19台北群像》受访时指出,虽然疫情对万华伤害很大,但「打断手骨颠倒勇」,北市府疫后成立「万华茶室业辅导管理专案」,协助茶艺馆复业,并纳管所有茶室。李昭成将疫情时的所有事情写在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了八、九十件确诊个案,他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疫后万华一定可以蜕变成一个卫生、安全又美丽的新商圈。
走过上千天的的抗疫日子,除了抗疫,我们又从疫情学习了什么?由台北市立文献馆策画、中央社执行的《我们与疫的距离:抗COVID-19台北群像》,深度访问这群曾经在抗疫最前线的医护、志愿者、民众等,记录他们这段抗疫的美丽身影。
台北市立文献馆馆长詹素贞表示,时代的影子就在这本书当中,透过访谈,既还原了冰冷数据没能说出的人们真实感受,也共同建构我们的大疫集体记忆,从生活改变到心境转折、从抗拒畏缩到融入日常。
詹素贞指出,在历史上,人类与疫病的争战一直没有停歇,所以书中除了规画访谈,也再度回顾台湾百年抗疫史,四位跨领域学者专家接力回顾从日治时期如何对抗鼠疫、疟疾、霍乱、结核病、小儿麻痹、SARS到COVID-19等传染病大流行,以科普浅白文字解释各起传染病事件的时空背景与发展。
而担任两年半防疫计程车司机调度工作的林宜蓁也在访谈中指出,面对确诊者的茫然与手足无措,司机成为接住他们的一双手,「虽然司机们自己也很害怕,但还是愿意站在防疫最前线,把确诊者安全送达隔离的所在,让民众感到放心,真的要感谢车队至少1500名防疫司机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