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寄药包袋 记录求医历史

文史工作者吴修明搜集「寄药包袋」,记录早年的医药历史。(张朝欣摄)

云林县北港镇文史工作者吴修明搜集早年「寄药包袋」,每一个「寄药包袋」都有其特色图案历史背景,见证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但目前原版「寄药包袋」非常稀少,因此他将21种「寄药包袋」制成特色海报,方便民众收藏。

台湾「寄药包袋」文化盛行于日治时期民国60年以前,当时医药物资缺乏,只有都会区才有西药房,加上交通不便,乡下民众要购买成药非常不便,因此「寄药包袋」应运而生,当时每户住家内几乎都有2、3个「寄药包袋」。

文史工作者吴修明长期搜集各种「寄药包袋」,包括日治时期与台湾光复后,共有21种,他表示,「寄药包袋」约A4纸张大小,药商定期派员到家补充药品,主要是感冒药胃药外伤药、止痛药,这种「先享受后付款」的方式,在当时很受欢迎。

吴修明说,早年乡下民众普遍贫困,生病时大多先自行服用「寄药包袋」的成药,若效果不佳,再找俗称「赤脚医生密医,真的医不好,才会到诊所或大型医院就医,许多人常因延误就医而丧命,可说是时代悲剧

为了记录早年的医药历史,吴修明到处搜集「寄药包袋」,但因年代久远,原版的「寄药包袋」已非常稀少,他以彩色影印21种「寄药包袋」图案,制成3种「寄药包袋」海报,方便民众收藏,同时提醒大家目前「全民健保」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