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要卖的是「自由」?

▲壹传媒的来到,彻底改变台湾媒体生态。(图/记者一中摄)

康文炳资深编辑、媒体人、作家,尝试为台湾编辑知识的本土化建构,做出一点努力。

印象中,位于香港将军澳的《壹周刊总部里,某个会议室墙上挂了一幅字:「我们销售商品是自由!」好像是黄永玉落的款。

台湾《壹周刊》草创之初,黎智英大概觉得台湾记者、编辑的工作心态过于孤高,离读者太远,因此经营主力都在鞭策我们这些工作者要如何放下身段「想读者」。

我在《壹周刊》工作的三年里,黎智英只有一次提到壹传媒的「企业信念」:我们销售的商品是自由!

他大意是说:自由是民主基石,但若没有充分的资讯透明,人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选择;因此,资讯不透明的自由是残缺的,而建基其上的民主也就不可能是真民主。

「人们会问『一位立法委员婚外情,与他的问政能力有什么关系?』」黎智英说,「这我不晓得,这应该由选民自己决定;但选民有权力知道这些事,而知道后所做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也许你会怀疑,这是黎智英打从心里信仰的信念,还是在商言商的策略包装?

其实,这都不重要。

从台湾社会阅读史的角度来看,壹传媒(《壹周刊》与《苹果日报》)的来到,是一个客观的必然,也是一个主观的必需。

2000年前,台湾的社会阅读,还是处在一个高度依恋威权、崇拜金钱氛围之中。媒体高尚化、英雄化,甚至道德高官巨贾名人言行;而大众读者对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也到了几近偶像般迷恋的境地

壹传媒的来到,是这首浮华之歌高潮后的必然转折。「踢爆」,去除了虚假、揭露了伪善,于是我们发现,原来这些高高在上的人,跟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经不起道德的试炼与情欲考验。「去魅」,正是壹传媒对台湾社会民主进展的最大作用。

然而,十五年后,壹传媒的副作用也渐渐浮现,如今反而成为台湾民主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阻碍。

壹传媒的问题不在于选题情色暴力,真正令人忧心的是──甚至在公共议题上,「编辑人在标题与写作风格上过度投入感情,滥情的形容词,让客观的报导变成煽情的表演,冷静的记者变成入戏的演员。而为了凸显报导的戏剧性,编辑人甚至不惜简化、夸大,乃至扭曲事实,以大忠大奸二分法,来提升阅读的娱乐性。」(《编辑七力》p.156)

公民的民主参与,不能只是情绪的鼓动,而必须建基于事实认知的独立判断之上,这样的「知」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从这个角度来看,壹传媒不正在进行另一种愚民政策吗?

我并不是说阅读的娱乐性不重要,但当新闻报导只剩下煽情的言辞,而丧失了应有的冷静解读与理性批判,媒体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本质,也就彻底被磨灭了。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已经不是壹传媒一家的问题,而是台湾媒体界的普遍现象

热门文章》

►新闻有价?苹果日报收费10元须跨过多大的鸿沟

►苹果日报「锁苹」后舍弃流量 图的是什么?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康Sir的编辑七力」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