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行业周报 |「水木分子」获近亿元天使轮次融资;海外AI制药融资并购迭起

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36氪见证和陪伴着这一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并为行业带来专业的声音。

为此,36氪推出了“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这一栏目,接下来将定期发布,为读者提供资本、政策、财务、新产品等多角度的行业资讯。

8月19日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请查收。本次周报收录了本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新闻。

融资投资

36氪独家获悉,近期,生物医药大模型公司「水木分子」累计已完成近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中,天使轮由华山资本领投,道彤投资、讯飞创投参与投资;清智资本参与种子轮融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生物医药多模态大模型,以及对话式药物研发助手工具ChatDD产品的研发。

水木分子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院(AIR)于2023年孵化成立,主要从事生物医药行业基础大模型研究,并开发了对话式药物研发助手工具ChatDD。清华大学国强教授、AIR首席研究员聂再清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院士表示,AI+生命健康是AIR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已取得系列研究进展,包括蛋白质结构精准预测、AI抗体设计、AI分子设计等。在此基础上,AIR与水木分子的产学研合作将形成更好助力和协同。

「水木分子」获近亿元天使轮次融资,专注生物医药大模型开发|36氪独家

眼科诊疗需求蓝海正在形成:《202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眼科门急诊人次接近1.34亿,眼科专科医院入院人次达237.4万人;而据《2023中高端眼科设备行业白皮书》,2022年我国屈光不正患者超7亿,干眼症患者近3.6亿,白内障患者总数超2.2亿,全球三大致盲病种之一黄斑病变的患者人数近3000万。

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预计到2025年,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和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40亿人民币和556亿人民币。而由于大部分眼科疾病难以仅凭药物治愈,近年来,对技术含量更高的眼科中高端设备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加。

洞察到这一趋势,2022年6月,北京衔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衔微医疗”)成立。围绕眼科市场的庞大潜力,公司将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平台、热脉动眼睑板腺治疗仪设为核心管线。此外,依托于团队在显微外科机器人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衔微医疗还将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作为又一研发重点。

衔微医疗创始人马维敏向36氪介绍,公司在研的显微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亮点主要在于主从双臂的精准控制、末端微米级移动定位精度、0到200倍动作缩放算法技术、毫牛级微力反馈技术,以及2.5mm 直径高精度微型末端执行器械设计加工能力,“成立以来,我们已经获得15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这些亮点不管是在知识产权方面还是产品上都已经实现”……(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上海玄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广州金控基金领投,卓璞资本、锦信资本和张家港产业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共同参与,老股东兴证资本持续支持。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商业化团队建设、生产基地加速运营及产品管线研发,打造差异化设计的心脏电生理和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矩阵。

玄宇医疗于2020年5月成立,公司依托有源设备、介入导管、生物材料三大技术研发平台,切入心脏电生理及外周介入两大赛道,致力于成为一家创新驱动的电生理及外周血管微创介入医疗器械领军企业。成立4年来,玄宇医疗自主研发了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PFA)、静脉闭合系统等心脏电生理及外周血管介入创新产品,相关产品注册申请均于2024年上半年获得 NMPA正式受理,预计在2024年底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宁波希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宁波复创创业投资基金和宁波天使基金共同投资。自2019年成立以来,希润医疗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康复机器人转化平台,致力于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打造软体康复机器人系列产品。公司产品拥有四十多项专利,并取得国内NMPA、欧盟CE、美国FDA医疗器械注册证。

钰兔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州修正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优势地位。钰兔科技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生态运营商。自成立以来,钰兔科技构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为医疗机构、医疗大健康企业提供⼀站式医学转化全流程解决方案。

海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老股东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华方资本跟投,由赢来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公司核心产品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临床试验。海迈医疗成立于2021年,公司专注于开发和生产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适用于慢性肾衰透析血管通路建立、下肢动脉外伤血管替代、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在此技术平台上,公司规划研发、生产其他再生医学产品,并进行全球范围的临床研究及商业化,以满足日益增长且远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行业动态

近期,海外AI制药赛道“热浪”翻滚,大额融资和并购事件迭起。

8月8日,英伟达重金投资的AI制药公司Recursion,以6.88亿美元的股票对价收购了竞争对手Exscientia,书写了生物分子生成式AI模型公司收购“传统”AI制药公司的故事。

据智药局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有69家AI制药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披露总金额约33.36亿美元,美国企业融资额占比高达85%。其中,种子轮斩获10亿美金的Xaira Therapeutics、D轮拿下3.72亿美金融资的Formation Bio,更是刷新赛道融资记录。

海外巨头们纷纷用真金白银表达着对“AI制药”的信仰:最近一年多时间里,英伟达接连投资了13家AI制药公司;黄仁勋更是多次表示数字生物学是技术领域的“下一场惊人革命”、“人人学计算机的时代过去了,生命科学才是未来”。

不过,与美国的热闹相比,中国AI制药延续着去年冷冽的水温。上半年,国内AI制药共发生融资22起,披露总额约1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剂泰医药一家以1亿美元的融资额占据1/3,其它拿到融资的公司多为A轮及以前……(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编辑:海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