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

今年清明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因病去世,享年88岁。长期以来,蒙代尔先生一直关注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同时为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搭建东西方交流平台做出了贡献。2005年、2006年,蒙代尔先生曾经两次莅临我校(原上海金融学院,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参加学术交流,并受聘为名誉教授,轰动一时。

2003年,上海金融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启动了国际国内科研十六字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上海责任、学校发展、开放教育”,我校开始与蒙代尔先生接触并邀请他来校演讲。为保证讲坛的效果,会场和与会人数规模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定在可容纳五百人的九号楼三楼报告厅,因此,会务组只得谢绝了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多所兄弟院校师生的参会申请。

2005年10月31日下午,73岁高龄的蒙代尔,精神矍铄、满面红光地出现在校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行政楼到报告厅挤满了人,到处是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纷纷向这位世界知名学者表达崇高的敬意。演讲前半小时,上千名大学生挤在只能容纳五六百人的报告厅,会场内已经座无虚席,许多学生和老师只能站在过道上和侧门口,有位来自武汉大学的同学更是辗转搭车而来,为的就是能亲耳聆听世界顶级大师的精彩演说。

当蒙代尔先生高兴地从校长储敏伟手中接过上海金融学院名誉教授聘书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现场师生为能见证这一时刻而感到无比自豪。随后,他为师生作了题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金融体系》的主题演讲。蒙代尔围绕中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等方面进行讲解,展现了大师的睿智及风范,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妙语连珠、高潮迭起。他陈述了三个观点:一是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货币政策能适用于所有国家,二是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会日益重要,三是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需要加强合作。时隔十六年,这三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闪闪发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2006年5月,学校又与上海外国专家局合作,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06上海诺奖大师论坛”,论坛上,蒙代尔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一起,共同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作主题演讲,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可以说,蒙代尔先生与我校的两次交流,开拓了我校国际金融系列研究的道路,是我校走向国际金融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和蒙代尔先生接触的过程中,他一直在传递一种理念,即:用思想改变世界更加重要。他讲课一般都脱稿,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擅长将历史叙事和精彩案例相结合。他非常重视应用,提出了“应用为先”的研究导向,这对当时我们的科研和学科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在蒙代尔先生的启发下,我们意识到,作为当时新成立的以金融学科为主的高校,创新思维是不可缺少的。受蒙代尔先生的启发和鼓舞,17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应用为先”,并于2006年推出了第一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迄今已经出版了14本,忠实记录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应用型研究课题,成为时代的缩影。

近年来,我们努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大智库建设力度,提高咨政育人水平,积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工作,学校被列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我想,蒙代尔先生也会为我们一直在上海坚持做应用型金融研究感到高兴的。这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办学启示,是学校历史上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录。吴大器 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