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耶、沃克和斯科

奖项: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者: 约翰·沃克詹斯·斯科和保罗·博耶

成就: 表彰他们在研究身体细胞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约翰·沃克

沃克(John Ernest Walker),英国化学家,1941年1月17日生于英国约克郡法克斯。由于对形成三磷酸腺苷的酶催化过程作出解释而与博耶共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丹麦化学家斯科也因单独研究同一课题而分享此殊荣。

沃克196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和巴黎的大学承担研究项目。他的获奖研究是在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中进行的。他于1974年进入该研究室工作,并于1982年成为高级化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沃克开始研究三磷酸腺苷合酶——大多数生物的主要产能分子,这种分子有助于三磷酸腺苷这种化学能量载体的合成。研究重点在酶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上。他确定了构成合酶蛋白质单元氨基酸序列。90年代,沃克与X射线结晶学家们一起工作,澄清了酶的三维结构。他的研究工作支持了博耶的“束缚转变机制”,(解释酶特性的不平常方法)。沃克的发现为了解生物产生能量的方法提供了真知

詹斯·斯科

斯科(Jens C.Skou),丹麦生物化学家,1918年10月8日生于丹麦莱姆维。由于他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钠钾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钠钾ATP酶(Na+—K+ATPase。),而与博耶和沃克共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这种三磷酸腺苷酶是在动物细胞质膜中发现的,起着钠(Na+)、钾(K)交换泵的作用。斯科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医学,并于1954年在奥胡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他对载离子酶的研究是以阿兰·霍奇金爵士和R·凯恩斯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的。他们一直在研究受刺激之后的神经细胞中钠和钾的运动情况。这两位英国科学家发现,神经元激活时,钠离子涌进细胞。当离子穿过膜被转运回时,钠浓度平衡才得到恢复。由于转运是逆浓度梯度(从低浓度区到高浓度区)进行的,这一过程需要能量,所需能量就是由载能分子三磷酸腺苷酶提供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科提出:酶负责通过细胞膜运送分子。他研究蟹神经细胞膜导致发现了钠钾ATP酶。束缚于细胞膜的钠钾ATP酶被外部的钾和内部的钠所激活。酶将钠泵出细胞并将钾泵入细胞,从而维持相对于周围外部环境的细胞内部的高钾浓度和低钠浓度。斯科的研究导致发现类似三磷酸腺苷酶基的酶,包括控制肌肉收缩的离子泵。

保罗·博耶

博耶(PaulD.Boyer),美国生物化学家,1918年7月31日生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由于在研究产生储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酶催化过程有开创性贡献而与沃克共获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三磷酸腺苷是所有生物细胞新陈代谢过程的“燃料”。丹麦化学家J.巴斯科也因单独研究这种分子,在酶研究中作出开创性贡献,而同时获此殊荣。

博耶194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初,博耶开始研究细胞如何形成三磷酸腺苷,发现其形成过程发生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1961年英国化学家米切尔披露:形成三磷酸腺苷所需的能量是氢离子沿着其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线粒体膜时提供的(米切尔为此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博耶在其后的研究更明确地揭示出三磷酸腺苷合成中所涉及的内容。他的研究集中于三磷酸腺苷合酶,并且显示酶如何利用氢流从腺苷二磷酸(ADP)和无机酸盐形成三磷酸腺苷所产生的能量。博耶假设一种不平常的机制解释三磷酸腺苷合酶的特性,被称做“束缚转变机制”,已部分被沃克的研究所证实。

博耶1963年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1965年兼任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任命为荣誉教授。

专题: 诺贝尔奖2006 谁将戴上智慧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