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100%白尾症可望有解 破解病毒「虾疫苗」现曙光

虾子国际贸易值在水产品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鲑、鳟鱼类。全球虾类养殖产量年约500万公吨,产值达300亿美金,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图/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下同)

记者陈凯力新竹报导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的陈俊荣副主任与陈乃齐博士等人,利用「同步辐射高强度X光蛋白质结晶学技术」与新颖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历时近五年成功解开「虾白尾症病毒」的精细三维结构与病毒形成过程,成为全球第一个解开此结构的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于2月20日荣登「自然(Nature)」的系列期刊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

虾子是国际贸易值在水产品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鲑、鳟鱼类。全球虾类养殖产量年约500万公吨,产值达300亿美金,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多年来虾类养殖业持续饱受各类病害的威胁,经常在短时间爆发大规模死亡疫情,其中「白尾症」会导致虾子尾部肌肉白化,在虾苗幼虾阶段的致死率接近100%,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台湾光子源高强度X光下虾白尾症病毒的精细影像

全球虾类养殖中,白虾产量占80%高居第一,而泰国虾则是台湾虾类养殖业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品种之一,该研究针对「南美白对虾(俗称白虾)白尾症病毒」及「淡水长臂大虾(俗称泰国虾)白尾症病毒」进行解析

陈俊荣表示,病毒的结构相当复杂,因此研究困难度极高。以南美白对虾白尾症病毒为例,外观直径约35奈米的二十面立方球体,由180个蛋白质所组成,中空球体内带有病毒的基因遗传分子(RNA),以往只能透过传统电子显微镜观察模糊的影像,而无法揭开病毒的细微结构。

▲虾白尾症病毒晶体

该研究主要使用台湾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的高强度X光蛋白质结晶学技术,再辅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成功观察到组成病毒的650万颗原子,解析度高达0.35奈米(头发直径的亿万分之一)。研究发现病毒表面密布180个蛋白质「突触」,而每个突触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和虾类细胞膜上的接收器结合,以开启入侵虾类细胞的大门。

陈俊荣指出,了解「钥匙」的细微结构后,就能设计专一性的抗体疫苗,让疫苗先与钥匙结合,如此一来,钥匙就无法插入虾类细胞膜上的「钥匙孔」,即可有效防疫。而传统的研究方法犹如瞎子摸象,只能约略推测病毒结构来研发非专一性疫苗,往往防疫成效不佳,所以目前尚无商业疫苗上市。

陈乃齐表示,培养品质的病毒晶体,是此研究的关键瓶颈。由于病毒结构复杂且不稳定,想要培养出排列有序的晶体,相当困难的。近五年间,持续尝试在各种不同实验条件下,培育了数百颗晶体,才成功揭开虾白尾症病毒的神秘面纱

▲传统电子显微镜下虾白尾症病毒的粗略影像。

目前虾类养殖业者多采用良种选育、免疫调节物质与化学药剂消毒作法,来提升产量与品质。良种选育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额投资,且长时间下来会有种质退化的现象,而免疫调节物质与化学药剂则可能会造成食安问题与生态危机。如今,台湾学者领先国际,成功解出虾白尾症病毒的结构,掌握了病毒的生命密码,同时了解感染途径与致病机制,未来可望发展专一性标靶疫苗,掀起养殖业的巨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