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核心阅读

恩格斯唯物史观创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者和不懈推进者。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其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进一步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时代意义,坚持以唯物史观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恩格斯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者和不懈推进者。可以说,他毕生的事业都是紧紧围绕唯物史观展开的。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其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进一步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时代意义,坚持以唯物史观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具有世界性影响,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著贡献密不可分。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来说,深入资本主义市民社会”领域即“经济事实”领域,是十分必要的。当马克思由解剖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而展开经济学研究时,恩格斯也为批判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唯物史观的创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前提,并通过这个前提将法、政治和观念等上层建筑的讨论引入“物质生活关系”领域。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经济学的范畴、规律等才会被理解为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的,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恩格斯不仅在这两个方面均作出开创性贡献,成为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之一,而且在整个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广泛运用和深刻阐释。

唯物史观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科学运用,突出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中。这个划时代的纲领性文献,与当时其他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方案的根本差别在于:它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置于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一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基本结论,揭示了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自我否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为《共产党宣言》撰写了多个版本的序言。他在其中一再强调的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或“核心思想”正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每一时代的物质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建立的基础。《共产党宣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是以此为理论立足点的。

《共产党宣言》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作过简要批判,后来恩格斯更加深入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了使社会主义从诉诸抽象观念的空想变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基础正是由唯物史观揭示出来的。

科学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广泛运用和深刻阐释,使唯物史观的原则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恩格斯强调,唯物史观绝不是一些抽象的教条公式,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南。现实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把握现实为主旨的唯物史观,必然因应现实发展在理论上不断得到推进和创新。由此出发,才能更好把握唯物史观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意义。这种引领意义首先在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历史性实践中充分地具体化。

恩格斯指出,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没有什么比实际地深入现实并把握特定对象内容更重要了。恩格斯强调,只要唯物史观的原理被当成现成的公式用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它就立即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即唯心史观。这启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求熟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求运用这些原理去把握社会现实,尤其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对原则或原理的抽象运用,一般称之为教条主义,哲学上则称之为“外在反思”。外在反思往往不理会现实本身的内容,而仅仅把抽象的普遍性强加到具体内容之上。只有我们的学术彻底地摆脱外在反思,才会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了使唯物史观始终深入社会现实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推进内容上的具体化,恩格斯突出强调了唯物辩证法。在这里,辩证法意味着对于既定的社会来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得以呈现的。

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书信中指出,唯物史观绝不是将抽象的原则先验地强加到各种对象上去,而是在对特定对象的具体研究中,使对象之“自我活动”的辩证过程得到把握并且在科学上具体地再现出来。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这应当成为重要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以唯物史观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不断推进和创新的具体研究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机活力。换言之,只有在面向现实的理论创新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恩格斯将这样的任务表述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引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必须面向火热的社会现实、立足生动的社会实践。这意味着,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把握并科学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就会获得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宏大事业,就是对唯物史观创始人的最好纪念。而在这一宏大事业中,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课题。同唯心史观相对立,唯物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课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唯物史观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唯物史观以前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从来没有真正探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唯物史观将历史的本质置于社会生活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次让人们能够精确考察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历史变更。对于唯物史观来说,从社会现实出发,也就是从人民群众出发;社会现实的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文化的真正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唯物史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就意味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有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应和解决人类社会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