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常见的诈骗手法

叶国新博士

近日高雄破获诈骗集团,其以造假文物及艺术品为担保品,发起虚拟货币「巴艺金币」诱骗投资人,不法牟利数亿元。

以艺术之名行吸金之实

近年以「艺术」之名包装而成的假金融商品诈骗案层出不穷,包含虚拟艺术货币、公司债券、分股持有艺术品等或是自称艺术投资专家,扬言短期艺术投资可获高报酬等各式话术诱骗,让大众防不胜防。

艺术诈骗 花招尽出

诈骗方法推陈出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在《墨海春秋》第五册以「贪」、「借」、「局」、「暗」、「诈」、「坏」,六字,归纳基本的艺术诈骗手段。「贪」:抓住人性贪念,进而编织谎言低价出售伪品;「借」:伪造艺术品之出处,假借达官显要或名人之名义,使书画得到加持或背书,取信卖家;「局」:经过一段时间铺陈引君入瓮,联手不肖鉴定师和藏家,甚至买通亲友,灌输错误书画知识,引导藏家多次购入赝品;「暗」:在艺术品交割时,安排特定时间或环境,让买家无法仔细审视作品而失手;「诈」:前述「贪」、「借」、「局」的综合体,将伪作包装成融资担保品或抵押,向金主行骗;「坏」:与前者不同,此手法是指取得真迹书画,进而「偷天换日」,将真迹抽换成赝品或以此为底本仿制伪作归还藏家。以上这些诈骗手段,都是藏家犯了「认人不认画」的错误,或是缺乏基本书画鉴赏能力所致。

勿投机短视 寻专家鉴别

笔者认为投入艺术市场时,藏家应当培养基本鉴赏能力,在购入前,应当争取充分时间检视作品,不被「低价」、「时间紧迫」等话术影响而仓促出手。另外,在找寻专家顾问时,也应当多了解其背景与经历,毕竟专业鉴定师养成不易,在学理上须具备深厚的艺术史、考古学、笔迹鉴定学等学术根基,实务上熟谙相关科学仪器检测操作与各式作伪手法,更需要累积丰富的鉴定经验,此外鉴定师本身若精通书画创作,则能有效提升鉴定精准度。除了前述的学养与丰富经验,更须谨守职业道德与伦理,才是具有公信力和值得信赖的鉴定师,为客户把关艺术品真伪和推估投资价格区间,为艺术品寻得好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