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選的啟示與展望/台灣需找新莫迪們
印度国会大选结束,莫迪总理九日宣誓续任总理,成为继尼赫鲁之后,史上第二位得以三连任的印度总理。然而,莫迪及所属的印度人民党在这次大选「惨胜」,虽然仍是第一党,但在十年后首次失掉国会的绝对多数,需要仰赖执政联盟才能在国会过半。「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这是印度民主的胜利,似乎暗示执政党的挫败才符合民主,其实是种西方惯有的傲慢,过于简化了当代印度政治发展的脉络。
莫迪这几年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印度的代名词。平心而论,他的元首外交颇具魅力,大大提升印度的能见度。在他的治理下,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成长,挤进世界大国之林。如今的印度在国际上左右逢源,已非十年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内,莫迪自主政以来即摆脱不了宗教争议。重建印度教罗摩神庙、废除喀什米尔自治、修订新公民身分法等政策,都被贴上歧视穆斯林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标签。
印度教徒占印度总人口近八成,就选举而言,确实是最大的票仓。印度人民党在过去选举中,也是借由凝聚印度教支持者而起家。但印度教民族主义这张神主牌在这次大选中不再发挥魔力,执政党甚至在罗摩神庙重建地所在的选区落选。印度人民党在一九九○年代便是利用「拆除巴布尔清真寺,改建成罗摩神庙」的议题而逐渐崛起,可以说是该党的发迹地,如今连在此地都难以胜选,便是一叶知秋。
虽然影响印度大选结果的因素很多,但也应验了台湾一句俗谚:「先顾腹肚,才顾佛祖」。很多选民之所以未再支持执政党是因为经济考量。虽然印度的总体经济表现亮眼,但贫富差距问题仍大。通货膨胀及失业率是基层民众更为关切的议题,而非重建神庙。印度农民在大选前聚集首都集会抗议,反映了并非所有群体都享受到经济成长的果实。对这些民众而言,已经给莫迪体制十年了,现在要的不能再只是口号式的愿景,而是要看到更具体的产出,例如就业机会。
在联盟政府体制下,莫迪第三任施政势必受到更多的限制,诸如废钞令之类的惊奇应该不再容易见到,许多部会必须让给盟党掌理。但这样也许可以让莫迪政府回归于经济建设,而非印度教民族主义工程。当年莫迪从古吉拉特省长成为印度总理,凭借的就是该省的经济成长。建立富强的印度,才是莫迪总理应该要追求的历史地位。
莫迪连任也有助台印关系发展,莫迪是极少数访问过台湾的印度领导人。他近期在社群媒体上与赖清德总统的互动,展现出他对台湾的善意与友好。但他也很清楚地将台印关系定位为「经济及科技伙伴」关系,回避赖总统提到的印太和平与稳定诉求。
以现况而言,将台湾与印度定位为「战略伙伴」过于好高骛远,但台印可以成为互惠的「发展伙伴」,包括尽快落实台印移工协议、吸引更多印度生来台就读等。另外,面对印度重回联盟体制,台湾可能要加强与印度地方及政党的联系,台湾当年就是在莫迪担任省长期间与其建立友好关系。这可能是莫迪总理的最后一个任期,台湾需要寻找新的「莫迪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