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净零减碳必考题 大南方论坛邀产官学齐聚高雄提解方

工商时报与中国时报6日主办第二届大南方高峰论坛,工商时报总编辑贺静萍(前排右三起)、经济部政务次长何晋沧、高雄市长陈其迈、中时副社长王儒哲等人合影。图/颜瑞田

面对2050净零减碳这道必考题,高雄市产官学正携手努力成为示范城市,搭建净零转型的技术平台,发掘减碳永续新商机,将净零转型过程的挑战,变成企业成长的机会,迈向集体共荣的目标,正当国际社会力求净零排碳之际,「全球看台湾,台湾则看高雄」,地方的努力,加上中央政策力挺,创能、节能和储能「三管齐下」,高雄将成为台湾新新经济起点,带动台湾产业进运全球。

工商时报与中国时报主办的第二届大南方高峰论坛,6日在高雄承亿酒店登场,由工商时报总编辑贺静萍、中时副社长王儒哲共同主持,高雄市长陈其迈、经济部政务次长何晋沧、环境部气候变迁署副署长黄伟鸣、高雄市政府环保局局长张瑞珲、高雄经发局长廖泰翔、高雄市工业会理事长陈哲生、中钢执行副总经理黄建智、清景麟集团总经理谢宗澂、叡扬资讯董事长张培镛、国乔石化总经理曾嘉雄、国立中山大学金士懿博士、以及高雄市不动产开发公会理事长陆炤廷等多位重量级产官学人士与会。

经济部政务次长何晋沧致词指出,净零减碳对高雄市很重要,走向净零排碳国际趋势,目标都放在制造业如何减碳,国营事业应率先作为产业界表率,希望让高雄成为成为全球净零减碳城市及台湾减碳的标竿。

何晋沧表示,高雄市过去在台湾产业发展历程,兼负很多重工业任务,例如中钢、中油、台船等国营事业,都在高雄落地生根,如今,面对净零排碳国际趋势,所有目标都放在制造业如何减碳,国营事业应率先作为产业界表率。

他说,政府推动净零转型,立下很多目标,除了达成减碳目标外,再生能源占比,绿电使用比例,这几年,我国在能源转型路上,虽然走得辛苦,非常有信心能提供企业在转型路上所需的电力。

高雄除制造业有稳定基础外,高科技产业也深耕高雄之后,何晋沧认为,未来电力使用,也会加重这个城市很多碳排负担,未来,能源转型要多作努力外,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也就是节电的技术,不管在国营事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能有节电技术导入,这是政府推动净零转型很重要的政策。

除了政府宣示的目标之外,何晋沧表示,政府透过很多辅导策略,例如采用补助设备汰换,未来在产创条例要把购置净零减碳设备、以及智慧化AI运用的软硬体设备,希望提供租税抵减,让大家在能源转型、或在数位转型工作上,所需的资本设备投入,能得到政府政策工具协助。

他指出,台湾是以制造业为主要出口的国家,在做净零减碳这件事,台湾的角色更重要,因为台湾扮演的是全球重要供应链的伙伴,「全球都在看台湾」,这次若没有转得好,台湾制造业会有很多被供应链淘汰的风险。

何晋沧强调,净零转型必须从南部开始,南部是非常重要制造业及高科技的重镇,尤其要从国营事业带头减碳,经济部已提出ESCO减碳的辅导方案,赖总统也指示要从国营事业开始来做,再到大企业,希望以大带小的方式,把产业净零转型做得完整,增加产业供应的韧性,让台湾的制造业重新占有世界重要角色。

他强调,全球都在看台湾,我国表现不能让竞争国家超越,在能源转型、节能技术效率提升及节电等各方面都要加快脚步,政府在创能、储能、节能国家都有订定挑战性目标,都需要大家一起超越目标,希望让高雄成为台湾净零减碳的标竿,也成为全球净零减碳城市的标竿。

高雄市长陈其迈致词指时,以7日火星人降临高雄的演唱会作为开场,说明演唱会成为高雄市的一个重要产业,进一步谈到高雄世运主场馆场参考最高国际规格设计,采用绿建筑规划,不仅节能减碳,也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搭配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因此,获得国际天团、艺人及代理商的青睐,他并举例Coldplay全球巡回时,以碳足迹最少为目标,「在台湾,唯一选择就是高雄」。

陈其迈表示,面临城市、产业转型最关键、挑战的时候,如何走出焦虑,以稳定步伐往前走,感谢与会专家透过论坛相互分享讨论,提供高市府及业界更多建议,期盼一同为打造台湾永续供应链努力,在产业转型及落实净零碳排寻获最佳方案。

「全世界看台湾,台湾看高雄」,陈其迈并以碳排数据说明,高市府致力与所有的企业,尤其传统产业、钢铁、石化业等,希望在净零转型过程充分与厂商合作,协助引进新的技术,并在碳定价的时代,有足够的人才、健全的法规条件协助企业。

陈其迈认为,净零减碳已是一道必考题,但,净零转型的过程,是机会,也是挑战,对于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因应净零条例与未来碳费的课征,对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机会,如何发展负碳、减碳技术,导入净零相关技术、数位转型,放眼未来的竞争,净零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因此,高市府致力搭建净零转型的技术平台,希望借此引入新技术落地,协助厂商转型。

另一方面,在碳定价的时代,如何积极扩展碳权,协助包括非法规要求的企业,自愿减碳取得碳权,或农渔民也能够借由碳权的交易制度,调整型态因应,陈其迈强调,在未来的净零转型时代,一方面减碳,一方面进行相关取得碳权的努力,以驱动城市与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