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箭送人、送快递,航天商业化进程加速
国内商业航空的想象空间正在进一步打开。一周前,深蓝航天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推出了国内首张太空旅行船票,100万元/座的船票在上架后很快售罄。
10月31日,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深蓝航天有关人员了解到,过去一周,深蓝航天的电话被“打爆了”。客户的热情也让更多国内企业意识到,国内航天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
事实上,从维珍银河,到SpaceX,再到国内的深蓝航天,当越来越多的航天企业将商业化提上日程,如何利用政策、资本、研发等途径为自身增强竞争力,将会是越来越多入局者考虑的关键问题。
“低价”的太空船票
“从外界的反馈来看,100万一张的票价还是低于了大家预期的。”国内可回收液体火箭研发制造企业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航天”)常务副总裁赵亚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赵亚口中100万一张的票,是上周深蓝航天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中上架的亚轨道载人旅行飞船船票,船票的到手价格为100万元,消费者在2027年将能够体验约12分钟的飞行过程,平均每分钟的体验费用不到9万元。
在世界范围内,太空旅行的商业化已有先例。2021年,英国商业航空公司维珍银河宣布以45万美元起的票价出售太空游座位票。同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其首次载人试飞票价被拍到了2800万美元。2022年,SpaceX也与休斯顿初创公司Axiom Space合作推出了为期10天的太空旅行,每名旅客往返加训练的费用为5500万美元。
两张太空船票很快售罄之后,赵亚透露,过去一周中,有很多潜在客户向公司打电话咨询。“就目前资本市场和政企层面的反馈来看,这是一次不错的商业化尝试。”
性价比的背后,是国内航天领域越来越可控的成本,这也恰恰是航天商业化的基础条件之一。“100万元的价格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能够覆盖成本了,随着未来可回收技术的进步,成本还有望进一步压缩。”赵亚表示,当前国内的入轨太空运输成本大约在7万—12万元/公斤,深蓝航天的目标是在2年之内将这个价格降至7万元/公斤以下,而可回收火箭以及重复使用技术正是成本降低的关键。
“一子级箭体占整个火箭发射成本的75%左右,在回收技术成熟之前,火箭基本就是‘一次性’的,回收并重复使用能够节省掉这部分的损耗成本。”赵亚解释道。
未来运输成本将更便宜
提及可回收火箭以及其商业化的进程,SpaceX依旧是行业内绕不开的标志。截至目前,SpaceX火箭“猎鹰—1”80%的部件设计都基于重复使用原则。SpaceX还强调产品的通用化,例如在动力系统选择、箭体设计、导航控制等方面都尽力做到与后续产品通用,避免重复投入。
技术层面之外,在商业化方面,SpaceX也迈开了一大步。摩根士丹利今年上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复用性不仅是SpaceX降低成本的关键,也是其实现盈利的关键。根据报告估测,SpaceX 2023年底的估值已经达到1800亿美元,在2024年,SpaceX有望实现54%的收入同比增长。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SpaceX的星舰发射成本已经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如果未来商业化推广,不仅会在航天领域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甚至在洲际物流运输等领域,可回收火箭运输的成本也有望大幅度低于国际物流成本。
“对于前沿科技技术和企业来说,将来完成商业化的闭环之后,能够尝试的业务范围是很广的。”赵亚表示,当可回收火箭技术逐渐成熟,火箭将回归交通运输工具的本质。“简单来说,一个可回收使用的火箭在未来就是一个送快递的工具,唯一能够限制送什么的因素将会是我们的想象力。”
从业务规模来看,赵亚透露,未来的三年内,公司的业务重心会放在卫星组网当中。“预计2026年能够实现盈利。”赵亚说。
在技术成熟之后,商业化的渠道打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让远离C端的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并进行面向C端的产品教育,这是当前商业航天企业进行商业化的预备性动作。”交个朋友副总裁崔东升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未来电商等渠道与前沿科技打交道的项目还有很多,“毕竟太空旅程的前置环节较多,这些都是未来能够进行商业化的项目”。
如何给商业化加杠杆
SpaceX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商业航天领域的标杆性企业,不仅仅是因为马斯克对技术的颠覆性追求,更是因为其懂得借助美国航天政策、完善的产业链基础设计、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等多个砝码为自身加杠杆。而SpaceX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航天热潮。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商业航天”也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上奇产业通统计数据显示,在原材料生产、航天装备等一系列航天产业链中,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与航天产业链相关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近27万件。
“相比于国际航天市场,我国目前政府主导的航天项目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在空间站,卫星导航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民间航天的发展仍然存在滞后。”屈放指出,未来我国航天领域需要继续加强发动机,新材料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大民用航天领域的支持力度。
屈放建议,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借势,这也是商业航天给自己加杠杆的途径之一。”屈放说道。(第一财经记者乔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