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北美馆重磅推三档视觉艺术展 呼应当今社会 展现影像的多重魅力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摄影对勒内.布里而言,镜头中的点、线、面以及光线不只是影像语汇的结构,也是摄影的脚本、节奏和韵律。(邓博仁摄)

北美馆《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展场中高高竖立着《野火(观火冥想)》,大卫.克拉耶伯尝试以3D动画、电脑计算和拍摄技术等手法,结合收集到火的图片素材,筑构出一场戏剧性的森林大火。人们面对失控的火势,往往会做出远离火灾的反射动作,对艺术家来说,火等同于净化的灵魂,它暨抽象又矛盾,可以代表一个人内在的心境。当我们看着缓缓延烧的火势,令人着迷又令人恐惧。(邓博仁摄)

北美馆《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大卫.克拉耶伯选择以无声影像揭开序幕,黑白寂静的画面让观者心灵沉淀,《巷弄内》唤起二十世纪早期电影常见的街景,投射出社会上无话语权的市井小民。(邓博仁摄)

北美馆《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大卫.克拉耶伯选择以无声影像揭开序幕,黑白寂静的画面让观者心灵沉淀,《巷弄内》唤起二十世纪早期电影常见的街景,投射出社会上无话语权的市井小民。(邓博仁摄)

北美馆《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纯粹的必要性》挪用了1967年经典动画电影《森林王子》的角色,包括黑豹巴希拉 (Bagheera)、棕熊巴鲁(Baloo)、蟒蛇卡阿(Kaa)和其他动物。电影中动物们被赋予说话的能力,牠们机灵俏皮的对白,手足舞蹈和互相调侃的剧情,都为世人所熟悉。(邓博仁摄)

北美馆《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影片中看似静止却有变化的《越南,1967年,德富县临近地区〈以峰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是根据一幅摄于越战期间的著名黑白档案照片为灵感。呈现一架在河藩(德富县邻近地区)的双引擎驯鹿(Caribou)战机在此地被击落三十三年后的样貌,当年这架飞机正要紧急降落在一个临时跑道时,误被友军砲火击中,山谷中隐约的光影交替落在机身与机翼上,试图抚慰过去的伤痛。(邓博仁摄)

艺术家大卫.克拉耶伯30日出席《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开幕活动。大卫.克拉耶伯1969年出生于比利时,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现于安特卫普和柏林两地居住与创作。(邓博仁摄)

北美馆馆长王俊杰30日出席《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时表示:「继『2004年台北双年展』与大卫.克拉耶伯合作后,本馆很荣幸再次邀请他与大家分享各时期的精彩创作,本馆一楼两档艺术家个展拥有不同背景,却一同探寻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别是透过影像媒介回应历史与文明的诸多议题,期待借此展览展开台湾与比利时当代艺术的对话。」北美馆馆长王俊杰(左)与艺术家大卫.克拉耶伯(右)合影留念。(邓博仁摄)

《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即日起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正式开展,由李威仪策划,爬梳台湾资深艺术家高重黎40余年的创作轨迹——以摄影、电影、装置、动画、影音机器等技术,考掘影像与影像机器之本质,不断审视影音生产之实践,并回应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响与变革的历程。(邓博仁摄)

《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即日起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正式开展,参观民众在展馆内自拍与展品互动。(邓博仁摄)

《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即日起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正式开展,由李威仪策划,爬梳台湾资深艺术家高重黎40余年的创作轨迹——以摄影、电影、装置、动画、影音机器等技术,考掘影像与影像机器之本质,不断审视影音生产之实践,并回应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响与变革的历程。(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摄影对勒内.布里而言,镜头中的点、线、面以及光线不只是影像语汇的结构,也是摄影的脚本、节奏和韵律。(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勒内.布里于1963年拍摄的标志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则使他闻名于世。(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勒内.布里1965年赴中国亦以影片纪录,最后剪辑成《中国的两副面孔》(The Two Faces of China);他曾为瑞士德文杂志《你》(Du)设计封面。(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勒内.布里于北美馆这次展出共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勒内.布里于北美馆这次展出共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勒内.布里于北美馆这次展出共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勒内.布里于北美馆这次展出共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于北美馆这次展出共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于北美馆这次展出共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邓博仁摄)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引起许多摄影爱好者,如图中摄影家黄建亮特地播空前往观赏。(邓博仁摄)

比利时艺术家大卫.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来台首次个展《大卫.克拉耶伯:片刻冥想》,自3月31日至6月25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30日开幕典礼暨记者会中,大卫.克拉耶伯亲自与会,北美馆馆长王俊杰参加开幕致词时表示:「继『2004年台北双年展』与大卫.克拉耶伯合作后,本馆很荣幸再次邀请他与大家分享各时期的精彩创作,本馆一楼两档艺术家个展拥有不同背景,却一同探寻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别是透过影像媒介回应历史与文明的诸多议题,期待借此展览展开台湾与比利时当代艺术的对话。」

对大卫.克拉耶伯来说,他所有的作品具有看似对立却能共存的特质,例如光之于影、水之于火、祥和之于惊恐、暴力之于宁静、前景之于背景等对应关系,借此察觉到事物的歧义性。展名「片刻冥想」以此概念出发,精选6件自1996年以来的大型录像作品,搭配系列手绘稿展出,并运用展场独特挑高空间,使观众沉静于虚实交替的场域之中,静心端详瞬时与骤停之视觉画面,提供观者静观冥想的时空。

近日台湾「狒狒」议题引起社会许多舆论,巧妙的是大卫.克拉耶伯这次来台展出的《纯粹的必要性》影片,引起我们反思如何与动物们共处。这部影片艺术家挪用了1967年经典动画电影《森林王子》的角色,包括黑豹巴希拉 (Bagheera)、棕熊巴鲁(Baloo)、蟒蛇卡阿(Kaa)和其他动物。

位于同样于一楼展间展出的《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是台湾资深艺术家高重黎40余年的创作轨迹-他以摄影、电影、装置、动画、影音机器等技术,考掘影像与影像机器之本质,不断审视影音生产之实践,并回应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响与变革的历程。「生活决定意识」中文展名引自马克思(Karl Marx)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洞察历史唯物论的关键名句,强调物质生产条件的重要性。而英文展名以「Re-Present(再现)」为题,回望2007年个展展名「At Present(目前/呈现)」,相隔16年后,创造自身记忆与图像的生产关系。

近来视觉爆炸,「AI」也掀起一番视觉新革命,于北美馆三楼展出《勒内.布里:视觉爆炸》,展览由北美馆协同洛桑爱丽舍摄影博物馆(Photo Elysee)制作,马克.多纳迪尤(Marc Donnadieu)和梅兰妮.贝特里西(Melanie Betrisey)策划,为艺术家辞世后亚洲首次回顾展。本次将展出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样、印刷样张、影片、手工书、展览计划、笔记、书信、拼贴、水彩等,除可见布里的摄影作品,亦可从他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多元创作中一睹其才华洋溢的艺术家风采。

勒内.布里(René Burri)于1933年出生,2014年辞世于瑞士苏黎世,终其一生处于全球历史的前线,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布里1955年加入马格兰摄影通讯社,并于1959年成为正式会员,在将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以热诚冷静的目光记录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重要国际事件,足迹遍及欧洲、中东、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日本与中国,镜头下更不乏知名人物,如艺术家毕卡索(Pablo Picasso)、 贾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丁格利(Jean Tinguely),建筑师柯比意(Le Corbusier)、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拉冈(Luis Barragan),以及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等,而1963年拍摄的标志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则使他闻名于世。

正于北美馆展出的艺术家们,虽拥有不同背景,却一同探寻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别是透过影像媒介回应历史与文明的诸多议题。因此北美馆于4月1日下午2点特别推出「艺术家对谈|高重黎x大卫.克拉耶伯(David Clearbout)」,邀请两位影像创作者同台交流,将透过主持人陈泰松的提问与反馈,认识他们手法各异的影像装置作品,如何和时间性、历史、以及影像史本身产生独到的美学对话与思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