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末代矿工再入坑修坑道 不为采矿只为留下历史

台湾末代矿工以七十余岁高龄再入坑道,协助翻修金瓜石黄金博物馆本山五坑坑壁工程。(黄子明摄)

老矿工在坑道内顶着湿热环境,扛起大石块与钢梁依然游刃有余。(黄子明摄)

老矿工林启廷(中)在坑道内打赤膊工作,一把抓起矿工雕像搬离坑道,准备展开施工。(黄子明摄)

本山五坑内原本摆设多尊矿工雕像呈现早年矿工工作情形,为了便于翻修坑道,老矿工暂时将它们搬到坑道口。(黄子明摄)

老矿工林松进(右一)用钢架撑住坑道顶部,准备更换坑壁钢梁。(黄子明摄)

本山五坑坑壁梁柱由传统相思木(左、右深褐色)改为钢梁(如上橙色部分)及钢板。(黄子明摄)

周朝南(左起)与林义得、林松进从年轻当矿工就相识,如今再因本山五坑坑壁维修工程一起入坑工作,三人相当珍惜这个缘分。(黄子明摄)

周朝南(前左)、白正彦(后排右起)、林松进、林聪明、林启廷、林义得几乎都出身矿工家庭,离退采矿工作多年,如今再因本山五坑坑壁维修工程一起入坑工作。(黄子明摄)

77岁老矿工白正彦早年从事采金矿工作多年,生命中满满金矿经,还收藏许多采矿文物。(黄子明摄)

采矿危险性高,大家必须互助合作,矿工因而彼此有强烈革命情感,参与五坑维修仍可看到他们相持体贴的互动。(黄子明摄)

老矿工林聪明(见图)神情专注在本山五坑用支架支撑坑道顶部。(黄子明摄)

黄金博物馆本山五坑原有坑道依然保存完整。(黄子明摄)

黄金博物馆本山五坑原有坑道狭窄,老矿工在坑内施工显得颇为拥挤。(黄子明摄)

本山五坑坑道内设置多尊矿工雕像,用来呈现矿工当年采矿情境。(黄子明摄)

一群1990年代末结束采矿生涯的台湾末代矿工,近来又进入矿坑工作,不过他们并非发现新矿脉重操旧业,而是为金瓜石黄金博物馆维修本山五坑坑道,一群70余岁的老年人,不用喝蛮牛、保力达B,一样可以胜任粗重的劳力活。

这群老矿工多人已升格为祖父、曾祖父辈,原已散居各地,创设「猴硐矿工文史馆」、近年致力于矿业文史保存及推广的周朝南,一直跟这群老战友保持联系,在他发出召集令后,当时擅长坑道维修的老矿工立即重出江湖,虽然他们多有尘肺症职业伤害,但在坑道内顶着湿热环境,扛起大石块与钢梁依然游刃有余。

采矿危险性高,大家必须互助合作,发生意外才有机会存活,矿工因而彼此有强烈革命情感,这次参与五坑维修,仍可看到他们互相提醒「注意安全」、「累了就先休息一下」等体贴的互动,与周朝南当年在同矿场工作的妻子吴宝银曾说:「出来看到白天,矿工才能体验到活着的感觉!」如今虽只是观光坑道维修,对已届含饴弄孙年龄的老矿工而言,地底下大家就是同坑一命。

矿坑原本多以相思木搭成俗称「牛条仔」的坑壁结构,在没有预警系统的年代,矿工们有「相思木在嚎,人就要紧走」(意指岩盘即将崩塌,相思木受挤压发出声响,就要赶快逃命)的经验谈,在长年渗水的五坑相思木支架已有部分腐朽,黄金博物馆遂编列2000万预算整修。 这项工程本由其他团队得标施工,但其中矿坑坑道维修有其专业与难度,馆长谢文祥为求安全及品质,找上这批经验丰富的老矿工担任工程顾问,配合得标厂商负责其中180公尺长的五坑翻修工程,主要是置换老旧相思木梁柱,改用钢梁、钢板加灌水泥材质,虽然略失老矿坑原味,但顾及坑道本身孔径大小,为确保参观民众安全,另外也考虑因老矿工多已年迈,如续用木构造,将来维修可能后继无人,馆方只好做出这个选择。

金瓜石出产金、铜等矿物,日本统治时期产金量曾居亚洲第一,旧本山矿业全盛时期有九座坑道,位于海拔约295公尺山腰处的五坑,原有70公尺长的平坑,2004年在原本坑上方开挖长约110公尺的新坑道,与旧坑道相连为180公尺,供民众体验早年矿工采矿情形,由于金矿矿坑不像煤矿坑有瓦斯气积存矿层中,老矿工修复时得采用焊枪等产生火花的工具接合钢构,有利于掌握施工期程,民众有机会于9月重见完工后的新坑道。 在施工吵杂声及焊接火花产生的焊锡烟雾中,打赤膊挥汗如雨的老矿工重回当年工作情境,坑道地面上不仅留着他们的汗水,也留下他们保存矿业文化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