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老矿工自设文史馆 代矿灾罹难老友说故事
老矿工配合早年矿区影像向游客说明现存场区内的设施及位置。(黄子明摄)
新北市侯硐原瑞三煤矿旧址已改设为煤矿博物园区,老矿工现场指导游客体验如何运用现代工具采煤。(黄子明摄)
老矿工捐出收藏的采矿工具及影像等作为矿工文史馆展示文物,曾经吸引日本矿业文史团体有意购藏,但遭老矿工拒绝。(黄子明摄)
新北市侯硐原瑞三煤矿旧址已改设为煤矿博物园区,当年采煤的三分运煤车铁轨如今成了游园轨道车轨道。(黄子明摄)
老矿工在侯硐原瑞三煤矿矿工澡堂旧址解说早年矿工洗浴情形。(黄子明摄)
侯硐原瑞三煤矿老矿工操作老式运煤三分柴油机关车,这部机关车头为日本第一家内燃机业者Katoworks设计制造,是全台唯一还能行驶的机关车。(黄子明摄)
老矿工毛振飞配合早年整煤场影像,向游客介绍位于后方建物内全台第一部电梯。(黄子明摄)
早年矿工采矿与居家环境相当狭窄,一户家庭内部空间大约只有不到两坪。(黄子明摄)
侯硐原瑞三煤矿一处坑道仍保留当年样貌,内部渗水严重,非常湿滑。(黄子明摄)
老矿工周朝南(左)与当年同在矿场工作的妻子吴宝银如今夫唱妇随,共同在矿工文史馆担任志工。(黄子明摄)
老矿工设立矿工文物馆,带出当地矿业主题旅游新动能,侯硐瑞三煤矿旧址改设为煤矿博物园区,吸引不少游客到访。(黄子明摄)
采矿属于高风险工作,早年矿场内的土地公庙是矿工祈福的地方,如今老矿工回到现场仍保有这个习惯。(黄子明摄)
新北市侯硐近年以猫村闻名,但早年曾是台湾最大煤矿产区。(黄子明摄)
侯硐矿工文史馆窗户玻璃贴着巨大的矿工图案,这是台湾末代矿工亲手打造的空间。(黄子明摄)
在老矿工周朝南号召下,一群已经从矿场退休的台湾末代矿工捐出老人年金及采矿工具、文物,并亲手打造空间,在侯硐成立矿工文史馆,只为了要代替在采矿过程去世的老战友说出他们的故事。(黄子明摄)
建成于1965年的钢筋混凝土圆弧形拱桥侯硐瑞三大桥,当年为瑞三煤矿业主李建兴捐建,主要作为运煤之用。(黄子明摄)
老矿工展示早年瑞三煤矿场区照片,对照现存建物的环境样貌。(黄子明摄)
在老矿工周朝南号召下,一群已经从矿场退休的台湾末代矿工捐出老人年金及采矿工具、文物,并亲手打造空间,在侯硐成立矿工文史馆,只为了要代替在采矿过程去世的老战友说出他们的故事,他们以生命经验及矿业知识义务导览,让国人记住这个曾为台湾经济起飞做出贡献的产业,这份同坑一命的革命情感,让老矿工不顾早年职业伤害影响,换个角色再度回到矿场开启另类人生。
文史馆基地位于瑞三本鑛坑口右侧,以低廉租金向瑞三业主承租,原址在矿场停采后已成废墟,是由老矿工亲手修复重建,他们不仅免费参观,连导览也不收费,营运所需经费就由参与者每个月各自分摊,可说是纯公益性私人博物馆,而老矿工的进驻让文史馆成了真人博物馆,与其它以地方创生为基础的矿业展场相较,具有其独特性与文化价值,连北科大通识教育中心郑怡雯老师都把这里当成教室,带领学生进驻开展课程,还有日本矿业文化组织闻风而来进行交流,甚至希望购藏相关文物,但周朝南认为这些文物除了有他们的生命记忆,也是国家产发展重要文物,虽然缺钱缺人仍拒绝出卖;不过讽刺的是,受限于相关法规与政策因素,文史馆迄今仍属于没有合法身分的建物。
目前仍保留许多采矿遗迹的原瑞三矿场,部分已经由原业主李氏家族卖出,成为侯硐坑矿业休闲园区,矿工文物馆的加入,带出当地矿业主题旅游动能,老矿工配合早年自己拍摄的历史照片,带领游客参观旧矿场,述说早年采矿工作及生活细节,不论场区内台湾第一部电梯、一两坪大小却住满一家人的的宿舍,或是阴暗潮湿的旧坑道,在老矿工解说下全都鲜活起来;其间虽然有些地方因矿灾而封坑,甚至成为停尸间,让观众听来觉得毛骨悚然,但老矿工却自在毫无顾忌,他们认为这些因意外死亡的老同事已经无法讲自己的故事,现存老矿工为他们代言,相信老友都会很高兴,而这也是他们现在站在这里的原因。
台湾煤矿开采始于1876年,清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经营第一个煤矿,2000年结束新北市三峡、新店、石碇境内四座矿场,结束台湾采煤历史。曾任桃园市产业总工会理事长、桃园航勤企业工会常务理事的毛振飞表示,台湾历年来因矿灾死亡矿工人数达6555人,其中在1946年到1993年国民政府时期死亡人数就高达4209人,可能与台湾矿业开发全盛时期,从业人口多,加上市场需求大而提高产能,但却没有重视工安有关。曾经在瑞芳大福煤矿工作的毛振飞,当年采矿矿脉甚至已经进入北海岸海底,危险性更高,如今离开工会组织回归矿场,毛振飞除了担任解说员,也与周朝南等共同策画文史馆运作方向,希望能找出永续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