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如是—伤痕美学》以创作演绎艺术家如何跨越生命创痛

柴烧陶艺家田承泰(右三)曾历经至亲伤亡之痛,即便旁人认为已经非常完美的作品,他还是经常再度回窑,企图追求极致又不可预期的惊艳,使其作品蕴含沉潜敦厚的生命特质。(黄子明摄)

以色列艺术家雅翁.鲍伯的砲弹钢雕作品充满人道关怀精神。(黄子明摄)

以色列艺术家雅翁.鲍伯的砲弹钢雕作品充满人道关怀精神。(黄子明摄)

柴烧陶艺家田承泰(前)曾历经至亲伤亡之痛,即便旁人认为已经非常完美的作品,他还是经常再度回窑,企图追求极致又不可预期的惊艳,使其作品蕴含沉潜敦厚的生命特质。(黄子明摄)

柴烧陶艺家田承泰(左)曾历经至亲伤亡之痛,即便旁人认为已经非常完美的作品,他还是经常再度回窑,企图追求极致又不可预期的惊艳,使其作品蕴含沉潜敦厚的生命特质。(田承泰提供)

锔瓷金缮艺术家陈高登修复有情感连结的相关器物,赋予瑕疵品新生命,帮助许多人弥补缺憾。(黄子明摄)

锔瓷金缮艺术家陈高登将这项古早街头巷弄挑担走喊的民间技艺,升华为艺术创作的修为。(黄子明摄)

摄影家全会华展出以负像形式创作的《蓝色狂想曲》系列作品,探究艺术与生命本质。(黄子明摄)

摄影家全会华借此次展览,宣布将捐出40年收藏的4000多本摄影艺术相关书籍,希望为台湾成立摄影专业图书馆。(黄子明摄)

留法艺术家张仲良、孙维瑄在艺术创作上携手同行。(黄子明摄)

留法艺术家张仲良身为人夫兼创作伙伴,画罹癌妻子孙维瑄肖像为她加油打气。(黄子明摄)

留法艺术家、策展人孙维瑄以抽象意念抒发心情来创作,鼓励自己和癌友。(黄子明摄)

留法艺术家张仲良、孙维瑄在艺术创作上携手同行,两人也一起受洗成为基督徒。(黄子明摄)

以探究生命经验为创作核心的「伤痕美学」主题展览正式登场,由罹癌留法艺术家孙维瑄策画的《如是—伤痕美学》展览,邀集国内外跨领域艺术家,分别以陶艺、锔瓷金缮、绘画、摄影、砲弹钢雕为媒材,共同演绎艺术家如何跨越生命创痛,每位创作者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所谓「伤痕美学」是指创作者透过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戏剧等各种形式作品,展现发挥本质、了悟无常、咏叹凄美、包容缺憾等特质,并从中修复超脱的艺术感悟;策展人孙维瑄在2015年从法国返台,在一次常规检查中发现罹癌,且因年轻缺乏生病意识,病情已然接近癌末,受此打击而一度内心充满怨怼忿恨等负面情绪,后来历经心理咨商、亲友支持、宗教抚慰等外部协助而逐渐转念,决心透过自身所学艺术与法式疗愈的生活经验,帮助自己与癌友走出创伤,也因此催生《如是—伤痕美学》展览。

孙维瑄邀集曾遭受本身与至亲伤亡之痛的柴烧陶艺家田承泰、同为癌友的摄影家全会华、本身为身障者的锔瓷金缮艺术家陈高登、自己的丈夫兼艺术创作伙伴旅法艺术家张仲良,以及将砲弹钢材化为和平温柔玫瑰(Rockets into Roses)的以色列艺术家雅翁.鲍伯(Yaron Bob),另有全会华推荐探讨生命议题的美国摄影师威特金(Joel-Peter Witkin)、日本女性摄影师金道子(Joel-Peter Witkin)作品参展。

国内参展柴烧陶艺家田承泰曾因车祸失去妻子,自己与两名孩子都身受重伤,近年又遭逢爱女历经病痛,让他对生命无常有深刻体悟,并转化为在柴烧创作上敢于挑战、不在乎成败的意志力,即便旁人认为已经非常完美的作品,他还是经常再度回窑,企图追求极致又不可预期的惊艳,使其作品蕴含沉潜敦厚的生命特质。

来自马来西亚,在台深耕摄影艺术近四十年的罹癌摄影家全会华,创作、策展、收藏、办艺廊,一举一动都成为引领台湾摄影发展的重要指标,他40年来收藏4000本摄影艺术相关书籍,其中更有许多绝版和重要的出版,深觉台湾给了他很多,因此希望把自己的藏书留在台湾,成立专业摄影图书馆,他也借着这次展览呼吁有志之士合力推动,期待在自己有限生命之年可以达成愿望。

锔瓷金缮艺术家陈高登虽然儿时因病行动不便,甚至在成长过程不愿面对自身生命伤痕,对许多弃之为快的瑕疵品,他却因此内心潜藏修复动能,并深入学习各项锔瓷金缮工艺,精湛的技艺,如今让他受到不少陶艺家及民众信赖,委托修复有情感连结的相关器物,赋予瑕疵品新生命,帮助许多人弥补缺憾,同时坦然接受上天给予生命缺憾的礼物,而他也将这项古早街头巷弄挑担走喊的民间技艺,升华为艺术创作的修为,并怀抱感恩之心乐于传承分享。

留法艺术家张仲良身为人夫兼创作伙伴,面对妻子孙维瑄罹癌,曾经陷入健康优先或实践梦想的两难抉择,他最后决定在生活与创作上给予支持协助,也从中得到创作养分,在这次展览展出取悦抚慰意图的花卉系列,并将「伤痕美学」意涵融入建筑地景等其他画作,婉转又具体表达对妻子感情与艺术热情的回应。

以色列艺术家雅翁.鲍伯住在冲突不断的加萨走廊地区,本身历经两次砲弹近距离攻击的心理创伤,他选择将这些制造死亡的砲弹钢材,转化为象征和平的玫瑰花等创作,化冰冷刚硬为绕指柔,传达和平反战理念,作品充满浓厚人道关怀特质,对照当今世界各地冲突战乱引发的人道危机,更具有启发性。

这次展览场址选在老屋新生的大稻埕「新芳春茶行」,与展题「伤痕美学」的精神不谋而合,让观者除了可以观赏不完美生命的作品,也能感受到策展意图与空间互动的氛围,创造国内少见创作本体内涵精神与展出场域完美结合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