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太平洋的浪拍打在岸边,云压得很低,不是很明朗的天气。作家平路衣裾翻飞,迎着晚风散步,海岸绵长,一望无际的海,是她落脚万里写作的理由。
海水不管出去多远,总在涨潮时回头,就像平路不管在哪里、不管写什么,总会回到台湾:「如果我是一艘船,一直往前开航,但心理上从没离开过台湾这个海域,无论任何时候,我的参考座标就是我们的岛。我的小说、评论,关注点一直是台湾。」
平路的书写座标,始终是台湾。记者沈昱嘉/摄影
寂寞的孩子在文字中看到世界
平路本名路平,是小说家、专栏作家,关心面向扩及社会、文化、性别、政治、人权等议题。她的「台湾三部曲」第三部《梦魂之地》荣获2024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年度大奖,这是她在国家文艺奖、金鼎奖、吴三连奖、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散文奖、时报剧本奖、台湾文学奖等众多奖项后再次锦上添花。
平路毕业于台大心理系,赴美进入爱荷华大学教育统计系,再转数学系,最后取得数理统计硕士。所以她说:「我写作的开始跟国内作家相比是非常晚的。」毕竟最初她是统计师,在美国公司稳稳地往上升阶。
但文学这件事,很早就进入她的人生。父亲路君约是师大心理系教授,平路是独生女,却始终感觉到父母对她的冷淡,寂寞的孩子没有手足,只有书。平路说:「小时候很寂寞,最愉快的时候就是有一本书,书里的故事总让我着迷,那是陪伴自己唯一的方式。」
童年的平路是个寂寞的孩子。图/平路提供
翻译童书《阁楼上的灯光》描述小孩看到阁楼上有光,向着光而去,那里有一些旧书,小孩打开书,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平路说:「对我来讲,那始终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扇扇可以出去的门。」
异乡的游子在写作中得到救赎
但平路说:「我不是所谓的文青。对于写作,确实没有这样的机会和自我期许。」家里只要她好好工作,就是「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年代里,父母对孩子最典型的期望。
身为「亚裔、女性」这样的少数族群,又有统计的专业,平路在美国公司如鱼得水,对统计也是驾轻就熟。可就在与数字相处的每一天里,有些东西蠢蠢欲动,在她怀孕在家养胎的半年里,她想写。
平路回忆,那时会利用休息时间打开抽屉写几个字,「对美国人来讲,那真的是方块字,他们不理解。我也不能让同事知道,因为太怪异了,所以真的是在抽屉里写。」
每天要花45分钟搭火车通勤,平路也在车上写。因为上班有工作,下班有家事,有时也只能熬夜写,她说:「很困难,我的写作一开始也不被家人祝福。」父母、先生都不赞成。
「可是我要抒发。」平路真的有话想说。那时英文愈来愈好,中文却忘了不少,除了写家信外很少用中文,在作梦都梦到说英文时,她心惊了;上班时,在公司盥洗室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好似和出国前不太一样了,那是因为说英文和说中文的脸部肌肉调动不一样。
平路自问:「往日最宝贵的记忆呢?过去、形貌、语言,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本都该是一起的,可是我正在脱离自己的生命经验。」她要写,一边查中文字典也要写。
书写的另一动机,还有一股对青春时的「愧疚」。
平路在台大时参加大学新闻社,那个年代,社团伙伴们关注党外运动,对于台湾改革有许多理想,可是她一毕业就走了,开始工作的那一两年,「美丽岛事件」发生,朋友们各有遭遇。
20岁时的平路。图/平路提供
「心里很歉疚,朋友和我过去曾经那么关心的事,明明正在台湾岛内发生,可是我却缺席了,心里有一种空虚。」平路说:「我好像逃离了应该在的地方,跟朋友的距离也拉开了。」
就是那时期,平路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玉米田之死》,写的就是那段时间的心情,然后寄回台湾,获《联合报》短篇小说奖首奖。
平路说,从大新社时期写作,也多半是意见发表,根本没想过会写小说,小说是另外一种的思维,但不管是评论或小说,「到今天,如果我有一个核心议题的话,一直是台湾。」
平路透过《玉米田之死》说了心里想说的话。而同一时间,她在公司还是能轻松地升迁,享有好的待遇和福利,她疑惑:「我多么希望我可以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终于,平路自请从全职改为兼职,向公司表明无意于职场的前程,之后写评论被《中国时报》看到,聘任为特派员,她直接辞去统计师工作,自此正式投入文字的世界。
平路在香港光华文化中心。图/平路提供
平路不悔放弃统计师金饭碗,写作才是人生最爱的事。记者沈昱嘉/摄影
以文字为桥梁 变身媒体人
平路22岁到美国, 前十年是统计师,后十年是媒体人。
平路回溯历程:「很多时候我们是透过文字预言,在我做选择的时候,已经预知了我的未来。」她在《玉米田之死》写主人翁死在玉米田里,叙述这件事的就是一名驻外记者。
平路喜欢驻外记者这个工作,又在华盛顿DC,可以认识一些当代思潮、当代人物,同时她也有更多时间花在喜欢的文字上。几年后,干脆回台定居。
「既然台湾是日思夜想的地方,那就回来吧。」平路说,这一切非常符合《玉米田之死》里的故事,「那个未来一片茫然、还在好好做统计师的我,绝对想不到小说里预言的是我的未来。」
兜兜转转,统计师变成小说家、记者,后来还担任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七年。那时香港刚回归中国,各方面变化急遽,平路很想藉香港为杠杆,让更多人喜欢台湾。
平路说:「我一直相信文化是个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种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过文化才能让外人真正理解、并且从心里喜欢台湾。」任内办过四届台湾月活动,至今仍影响深远。
平路藉书写作,梳理自己与家庭、与母亲的关系。记者沈昱嘉/摄影
平路说:「我一直相信文化是个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种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过文化才能让外人真正理解、并且从心里喜欢台湾。」记者沈昱嘉/摄影
台湾是永远的主题
多年来,平路发表社会评论,只要看到改变的可能,就秉笔为文,但她逐渐相信,台湾的问题需要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展望未来,这中间的改变就是文学。
平路指出,文学看似没直说什么,但只要读者拿起一篇文章、翻开一页书,不知不觉在翻页间就会得到某一种启悟,原先觉得陌生、不可能去碰触、不想知道、甚至满含敌意的人、事或政策,在读文字的时候,也许跟某一点产生了不同的连结,突然有一些原先卡住的、打不开的、或充满误解的,就不一样了。
平路说:「到现在我更相信文字的力量,它是一个缓慢改变的过程,不用急着要推翻或转变什么。」
也是怀抱着对台湾的爱,平路创作「台湾三部曲」,以10多年之功,写成《东方之东》、《婆娑之岛》和今年的《梦魂之地》。
平路希望打破大众对于三部曲的刻板印象,不是编年体、也不是讲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的故事,她要这三部曲之间隐隐相连,这连线又要有趣,每一本的趣味就在于转折点出乎意料,且每一本书都是两股线绕在一起的故事。
《东方之东》一股故事线是台商夫妻间的纠葛和依恋,另一股是顺治皇帝和郑芝龙之间,也就是海岛跟大陆块间的牵引。
《婆娑之岛》的一个故事是瑞典人和原住民女子、另一个是美国国务院官员和台湾女情报员,借此提问为何这个岛屿总是陷入夹缝中。
最新的《梦魂之地》,一股线是宫庙的故事,另一股是「太子」,包括三太子、郑成功和蒋经国。人们盼望着三太子的庇荫,但平路提问,需要祭改的,难道不是这个岛屿的宿命?
三部曲《梦魂之地》如台湾的史诗,而平路说:「连结的部份都是创伤。不是神力,是创伤让我们更加的相连,这是三部曲各自的主旨。」
平路关心社会议题。图/平路提供
平路(左)在光华文化中心主任任内,于2007年举办第二届台湾月,由优人神鼓开幕。图/平路提供
平路在新书发表会上。图/平路提供
写作是一种修行
对平路而言,写作是一种修行,当她坐于万里的公寓里,迎着落地窗引进的海景,俯首创作时,也并不容易,「文字,尤其是小说,对我来讲非常的难。」
因为小说极难,相对而言,其他事就不重要了;因为极难,所以要绝对专心,心里也放不下琐事或烦心事。平路说:「因为有文字这么难的一件事,我总是在解它,总是想不出更好的线索写得更有趣、更聪明,更能让读者端有感应。我时时在淬炼这件事情。」
创作的趣味,让她即使面对半年内两个癌症的挑战,都可以倚靠书,手里总是拿着好看的书,想着小说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因此可以安度现实。
平路也藉文字处理了自己的身世问题。她在《袒露的心》书里揭露,53岁才得知并非母亲亲生,而是家中女佣生的孩子,难怪平路半生都在疑惑自己好像不是父母珍视的孩子,为何母亲总是对她极为严苛。
透过书写,平路梳理了和母亲、和家庭的关系。「我喜欢用mandela(曼陀罗宝石珠)比喻,你用文字排出心里的模样,代表你跟世界、跟亲人的关系,摆成之后再抹掉,重新来一次。」平路说:「在一次次重来的过程中,也许会浮现出更多的理解。」
文字就这样带来一层层的沈淀,平路会在写完后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我是不是还漏掉了什么?是不是还误解了什么?」一遍遍检视自己和母亲之间,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慢慢理解。
平路藉书写作,梳理自己与家庭、与母亲的关系。记者沈昱嘉/摄影
感谢选择文字这条河流
「当你那么用心地写,全心全意,准确到仿佛可以刺出血来。」平路举例,就像打毛线,织了又拆、拆了又织,就为了找到最准确的描述,「那么我绝对相信,在接收的那一端,只要给我五分钟,只要你打开来,你就放不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作者的职责。」
写作不只带来心灵幸福,平路承认,因为创作,自己变得更容易相处,有比较好的性格和品行,对自己有疗愈力、也能够包容和理解别人,「我因为写作,变成更好的人。」
「写作是我给自己选的路,人生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我不知道如果那样顺势走下去会是怎么样的人生。」平路说:「可是我在这一条河流里,没有一天后悔过、没有一天不感谢给自己选了多美好的人生。」
因为写作如此之美好,统计师金饭碗再闪亮,也照不进平路因写作而光彩的生命了。
平路在写作中,如织毛线般,一遍遍找出最准确的描述。记者沈昱嘉/摄影
进入「优人物脸书」,观赏更多影音报导。
➤深度图文专题:优人物|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