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指南,请你查收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在人们尽享这美景的同时,请不要忘记春季也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除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以外,还有常见的:流行性感冒、“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主要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很容易发生传播与流行,会对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为加强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减少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提示师生掌握预防知识,增强自我防病意识,防患于未然。

一 、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1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 流感病毒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一般持续3-4天,多为高热,头痛、流涕、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2

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成人均可发病。 发病前5至7天和发病后3至5天都有传染性,患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 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主要临床表现: 轻度发热,流涕,喷嚏,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结膜炎等。 淋巴结肿大,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特征性皮疹,先见于颜面部、颈部,迅速蔓延至躯干、四肢。 皮疹为弥漫性红色斑丘疹。

3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 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到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任何年龄都可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由于流脑临床类型较多,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容易引起重视,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5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 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尤为重要,不随地吐痰,不随便乱堆乱放垃圾。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5、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以免抗病能力下降。

6、教室、宿舍、图书阅览室等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晾晒被褥。

7、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8、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9、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0、发现有疑似病人或本人出现以上疾病的相关症状时,请及时到医务室或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早治疗、早康复。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携手努力,防病从自身做起,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控制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在校园传播与流行,以确保校园的安宁和教学的稳定。

来自党委宣传部

来源:护理健康学院医务室

编辑:杨 帅 责编:李 鹏

版权归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所有

中国丨笃志笃行

匠谷丨惟新惟精

招生热线:0315-

5331111/5331333

长按进入校园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