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控融合加速,舱驾一体方案或于2025年大面积上车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邓浩 上海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跨域融合成为车载计算芯片竞争的焦点。大算力芯片厂商纷纷推出新品,比如英伟达推出Thor SoC,提出“单芯片解决一切”,高通则推出Snapdragon Ride Flex,剑指舱驾一体。
智驾/座舱零部件供应体系可大致分为「算力芯片厂商——域控制器厂商/软硬件解决方案商——主机厂」。目前在国内前装市场,国产域控厂商/软硬件解决方案商正在成为供应主力。
以座舱域控为例,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3年1-7月,德赛西威、亿咖通、东软集团座舱域控市场份额分别为17.5%、5.1%、4.5%。不过目前国内座舱域控整体渗透率刚突破10%,市场尚处于早期,竞争格局仍存变数。
同时,汽车的EE架构也开始从域集中向中央计算演进。此前,由于传统分布式架构功能升级只能以独立子系统形式进行叠加,造成硬件资源浪费、线束布置复杂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功能集成的域集中式架构出现了,而随着大算力芯片的演进,高度集成的“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中央集中式架构将成为行业终局形态。
在此趋势之下,传统的动力域、车身域、底盘域、智驾域、座舱域,正逐渐开始跨域融合。不少供应商选择面向下一代架构——「舱驾一体」进行布局。
10月31日,中科创达在深交所组织的路演活动中称,其舱驾一体软硬一体产品方案,正在顺利开发中,将很快正式发布并推向市场。中科创达管理层表示,“智能汽车的舱驾融合, 一方面传承了公司能够完全打通从座舱到驾驶两域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 舱驾融合所带来的中央计算的系统架构,带来了很高的技术门槛和软件价值。”
华阳集团则在10月31日发布的投资者交流纪要中透露,其座舱域控产品覆盖高通、瑞萨、芯驰等多类芯片的解决方案,于近期新获得长安、奇瑞、北汽等客户多个定点项目。华阳集团推出的舱泊一体域控、行泊一体域控产品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正在预研舱驾一体域控产品。
此前,德赛西威在中报中透露,舱驾融合域控制器产品已获得项目定点,并发布了 Smart Solution 2.0 智慧出行解决方案,该方案搭载智能车载中央计算平台ICPAurora+iBCM。亿咖通则在3月的科技生态日推出了汽车大脑(ECARX Super Brain)系列中央计算平台,集成了“龙鹰一号”和先进智驾芯片,并整合车控MCU,可实现舱驾一体功能。
为什么行业普遍选择智驾域和座舱域率先融合?对此,中科创达管理层解释,“原因在于,智驾域和座舱域是目前技术更新迭代最快、域控制器概念最强、对算力要求最高的两个域。因此, 智驾+座舱将会成为主机厂期望的主要域融合形式。”
中科创达管理层进一步认为,预计在2025年左右,将陆续会有主机厂切入舱驾融合,真正落地单控制器(One Box)舱驾融合架构。
不过,舱驾融合方案真正落地或还面临不少阻碍。某主机厂智能座舱产品总监曾对记者表示,“对于舱驾一体,主机厂主要考虑的还是成本,使用单SoC,可以降低物料成本。但对于主机厂而言,是不是真能降低总体开发成本?还很难说,因为组织架构的融合是很大的阻碍。”
该产品总监分析称,按照其实际开发经验,在主机厂,之前座舱和智驾是两个部门分开进行开发,现在需要融合在一起,但两个部门的知识体系、技术栈都不一样。比如在设计车道级导航交互时,两个团队设计的东西,出发点完全不同,造成部门扯皮,开会时间比开发时间还多。
“目前(舱驾一体)到了一个无人区,很多人讨论技术,但技术层面反而好解决,人才、组织、流程和规范反而是更重要的。”前述产品总监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