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中体现“劳动向善”
原标题:在“人工智能+”中体现“劳动向善”
一晃又到岁末,《咬文嚼字》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班味”“松弛感”等网络用语上榜,而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主流语词,分别是: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
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三条语词都是与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新质生产力有关,反映出时代发展的核心诉求。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为世界提供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治理新视角。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人工智能技术,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正为我们带来发展上升、未来可期的强劲势头,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神话般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AI决策是否遵循人类“向善”的价值观;任其泛滥无治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为个人、单位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泛化的应用场景中给老年人带来的不适等;它还会带来就业市场的变化,使一部分人的劳动权益无从保障;实际上它确实已经带来了问题,如人脸采集已经涉嫌构成对我们的人身权和隐私权的侵犯,一些“人工智能+式的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
其实,不止“智能向善”,一切科学技术,一切劳动,都是向善的,为着增进人类的福祉,为着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离那终极的理想更近一些。如果不是为此,就是无用的技术,甚至是恶的技术;如果不是“向善”的劳动,就不能称之为“劳动”。
“二战”结束,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直呼吁停止核武器的研发和使用,坚决主张和平利用核能。这便是举起了“科学向善”的旗帜,也是“劳动向善”的宣示。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克隆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也都是颠覆性成就,但也都带来严重的问题,必须规定其伦理边界,使其不能为所欲为,侵害人类生活。AI技术也是如此。我们已经不能容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同样也应拒绝威胁及人文环境、挑战人类主体地位的科技发展节奏。而对于后者可能带来的“看不见的危害”,还有待于形成更大的共识空间。
中国带头向世界宣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理念,正是一种大国担当。为了发展,须有所为;为了更好发展,亦须有所不为。科学家、企业家、科研工作者,乃至于劳动者,都须有这种担当,各负其责,各凭良心,让“劳动向善”的价值成为劳动者头上的伞,让AI技术创新可控、可靠、可信赖,给人类和劳动带来异化感的应用场景的出现,对恶意的技术生成要加强监管完善立法,还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使普通劳动者、银发族都能在AI时代获得不与“过去的时光”相割裂的美好进步,真正过上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高品质生活,这也是“智能向善”“劳动向善”的一部分。(詹船海)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