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形中,以「愛」為名,給予了孩子溫柔的暴力。
某位老师说过一个故事。
女孩看似家庭状况幸福,父母也都没要求她甚么,对她非常的好。然而女孩长大却罹患忧郁症,她也不懂自己的忧郁为何而来,也为自己这么幸福还忧郁而自责。
直到去到他们家,看到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老师顿时明白,女孩的压力来源。
比如父母准备水果给她吃,她不想吃;父母就会说:「怎么不吃呢?这水果对身体很好啊!我都特意为你准备了。多少吃一点吧!把它吃了身体才会健康。」同时一直不断的说服女孩,直到女孩把水果吃完。
老师称之为「温柔的暴力」。
因为父母亲强权的加予,是以更细腻的方式在进行,看似以爱为名,事实上是在勉强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或者在无形中要求她符合父母的期待。
从小到大,女孩慢慢的学会,要求自己应该要符合父母的期待,即便父母亲看似没有对她说出口。父母没有要求她名列前茅,但无意中会在言谈里,透露出谁家的孩子考上第一志愿,很优秀。她就会知道父母的需求跟想要是甚么。自己给自己压力设定目标,去达到父母心中的想望。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经常自行推敲「别人希望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怎么做」。
总是习惯压抑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努力成为好学生、好伴侣、理想父母。
想尽办法符合别人心中的期待,进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当时听到老师说这个故事时,有点震撼。
有时候我对孩子们,好像也有类似的情节上演。
我觉得这么做是为他们好,但是他们似乎不领情。虽然我不至于强迫他们接受,但心里还是会希望他们照着我的想法跟意思做。
我思考着,是否也在无形中,以「爱」为名,给予了温柔的暴力?
我是否能让孩子有选择?
是否能放下过多的控制,让孩子有机会导演自己的人生。
而我自己似乎也常常压抑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很努力的想要符合别人心中的期待,满足他人的要求,是否有真正想过自己想要什么?
《为自己出征》书里有一句话。
「礼物之所以成为礼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会变成双方的负担。」
当我们"被致赠"时,是拒绝吗?可以有选择的吗?
觉察这一切,就是重新爱自己、重写新剧本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