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合作冲刺国会过半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今年4月下旬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就公开抛出「在野大联盟」,但一开始民众党主席兼总统参选人柯文哲并没什么兴趣。直到近来柯以「比民调」和「公开辩论」对国民党发动「攻坚」,嚷了将近半年的「蓝白拖」,终于让人见到了「蓝白合」的曙光。
14日由双方阵营重要幕僚先展开怎么合的会前会,结果并无太多意外,会前会中对于如何产生「最强候选人」的最关键议题,国民党提出了「开放式民主初选制」的对案,以待民众党带回讨论后,于下次的会议再行磋商。而公开辩论则须先决定产生候选人的方式后,才再进一步磋商,也应算是合理的安排。
然而,「开放式民主初选制」源自于美国政党的「党内初选」方法之一。国民党主张采行的理由,虽认为较能避免民调被敌营选民「灌水」,但这种初选投票不仅成本较高,还采实名制及须亲签「认同卡」,也增加了投票者手续上的成本。何况,这只是选出候选人的「假投票」,动员能力将会是投票率的关键,而一旦投票率太低时,双方仍可接受这种胜负结果吗?
国民党提出初选也并非无合理性,以民主文教基金会于13日公布的民调来看,31.3%的受访者认为以侯友宜为主,才能整合更多资源赢过赖清德,认为应以柯文哲为主的有26.7%。此一差距并不算大,或可解读若蓝白整合成功,以侯或柯为主支持者应多可接受。但对国民党来说,当会认为他们较有动员能量的资源,胜算应该比柯还大。从上述民调的年龄层分析,柯显然比侯更能掳获年轻人的心,但年轻人的投票率不比中壮老龄人,实际投票结果不无翻转民调的可能。
蓝白在会前会中先对若干政见达成了共识,这是蓝白合的根本基础,也犹如未来组成所谓「联合内阁」的「契约」。虽然这样做的用意是要泯除蓝白合只是「权位分赃」的质疑,但双方已同意把总统的当选作为组成「联合内阁」的基础,终究不是西方议会民主体制下的「联合内阁」。 近来对巴勒斯坦展现军事实力的以色列,就是采议会内阁制且为多党体系的国家。为了在国会议员选举中获胜,进而取得执政权,他们也有个由三个政党组成「蓝与白」的选举联盟。而这个联盟固然先就共同政策取得共识,但也谈好两位政党领导人各担任两年总理。
最后仍须强调,内阁制取得执政权的基础在国会选举结果,而不该是总统。未来若民进党在立法院获得过半数或相对多数的席次,但「联合内阁」却没有和「绿」合,行政院和立法院的运作将难以顺畅,且又怎还算是内阁制呢?因此除了总统选举之外,两党也必须合作冲刺取得立法院过半数的席次。(作者为民主文教基金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