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盡頭:碰壁「倫敦之巔」的中國炒房大隊

中国「炒房大队」大举进军海外。图为中资在马来西亚的「森林城市」建案,日前却惨遭大马总理马哈迪针对。 图/欧新社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Mahathir Mohamad)这个月访中之后,不仅下令中资的「一带一路」在马来西亚无限期停工,27日更宣布:禁止外国人购买中资房地产——碧桂园——在柔佛州的「森林城市」新建案;马哈迪还加码表示,绝不会发放居留签证给要住在森林城市的外国人。

由于森林城市目前的买家70%都来自中国,马哈迪口中的「外国人」,针对的显然来自于中国。目前,虽然碧桂园嘴硬表示,仍会继续投资该建案,但这一连串新政策,几乎已宣告森林城市案,必将寿终正寝。

不过这种有中国政府的央企或国企当靠山,规划不成熟就迳行向海外大笔投资,而备受非议,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开发案,在英国伦敦也有。像是今年5月底,由中国绿地集团斥资8亿英镑(折合约新台币316亿)投资兴建的摩天大楼——伦敦之巅(Spire London)——就被迫停工。

大量外资掌控了伦敦的摩天大楼,近年来又以中国最为积极抢攻伦敦房地产市场。42大厦(Tower 42)为南非投资客所有;暱称为「小黄瓜」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The Gherkin),为巴西所有;利德贺大楼(The Cheesegrater)和芬乔奇街20号(The Walkie Talkie)为香港所有。图为伦敦金融城的郁暗天际线。 图/ingimage

这座外观设计被调侃像男性生殖器的伦敦之巅,矗立在东伦敦的金丝雀码头附近,号称将是西欧最高的住宅大楼,原本预计2020年完工,外表架构已见雏形,但却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踢爆:高67层楼、771呎(235.1公尺),投资达8亿英镑的伦敦之巅,其56层以上的高楼层,却只有一条逃生梯。

安全专家认为,这么高的摩天大楼,至少要有2个或更多的逃生梯;此外按政府规定,每层楼中距离逃生梯最远的住户,其到逃生梯之间的距离,最多只能有24.7呎远,但伦敦之巅却远达70呎(约21公尺)。基于安全以及财务规划的考虑,绿地集团目前已将该建案暂时停工,重新审视整体的设计。

事实上,按照目前已经完成的高楼架构,如果要再建造另一逃生楼梯,似乎不太容易,除非部分打掉重练。但因为去年的伦敦格兰菲塔(Grenfell Tower)火灾,整栋烧毁,造成逾70人丧命,后来的检讨报告,也提出只有一个逃生梯的安全疑虑;因此,英国政府在这之后也正对其它高楼建筑的逃生与安全设备规范,重新检讨不合理之处。例如,现行规定只规范36呎高以上的办公大楼需有2个逃生梯,像伦敦之巅这样的住宅大楼,却只需一个。

《星期日泰晤士报》还指出,至少有7个拿到建筑规划许可的摩天大楼建案,都只有配备一套逃生梯,被安全专家认为极不合理。种种安全疑虑,也使本来预计在2020年完成的伦敦之巅,充满变数。

今年5月底。中国绿地集团斥资8亿英镑(折合约新台币316亿)投资兴建的摩天大楼——伦敦之巅(Spire London)——被迫停工。外观设计被调侃像男性生殖器的伦敦之巅,矗立在东伦敦的金丝雀码头附近,号称将是西欧最高的住宅大楼。 图/绿地集团伦敦之巅

高67层楼、771呎(235.1公尺),伦敦之巅(图左)56层以上的高楼层,却只有一条逃生梯;去年的伦敦格兰菲塔(Grenfell Tower,图右)火灾,整栋烧毁,造成逾70人丧命,后来的检讨报告,也提出只有一个逃生梯的安全疑虑。 图/美联社

号称世界500强、中国第4大建设公司,上海市政府持股46.4%的绿地集团,因为没有遵守规范,或不谙当地法令而造成的额外损失,不只伦敦之巅,集团的另一个伦敦改建案——兰姆公馆——也曾传出法律纠纷。

兰姆酒厂(the Ram Brewery in Wandsworth)是一个有500年历史的古迹建筑,2014年时由绿地集团花费6亿英镑(约新台币237亿),从卖主米洛瓦(Minerva)手中买下,与买下伦敦之巅建地时间差不多。在签约时,绿地曾承诺,如果米洛瓦能再重新规划建筑设计送审,取得地方政府(Wndsworth Council)许可,增加建筑空间,绿地将付给米洛瓦370万英镑作为报酬。然而米洛瓦照做之后,绿地却拒绝给付额外佣金。

因为地方政府要求,随着建筑空间增加,建案也必须要增加社会公宅与回馈的比例,像是修整周遭的马路,或其他公共设施等。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在英国是很寻常的事,但绿地认为,米洛瓦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就擅自答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因此十分不乐意。

随着建筑空间增加,建案也必须要增加社会公宅与回馈的比例,像是修整周遭的马路,或其他公共设施等。这样的要求在英国是很寻常的事,但绿地认为,米洛瓦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就擅自答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因此十分不乐意。示意图。 图/路透社

经过3年的缠讼,英国高等法院在2017年作出最终判决,法官认为米洛瓦已经尽力完全合约要求,绿地必须按照合约付给米洛瓦佣金。在这场纠纷过后,今年8月,兰姆酒厂建案也开始委托房仲公司进行预售,寻求零售商、餐厅业者...,以及第一批250间公寓的买家。

不过,去年就已经被爆出债务危机、在中国违约欠债4亿多人民币的绿地集团,最终是否能顺利完成在伦敦第一步投资的两大建案,还有待时间考验。

事实上,从英国前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任内开始,英国就一直积极向中国招商。2015年10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之际,英国内政部甚至通过新的签证政策,礼遇中国富豪:从2016年元月开始,中国民众的停留签证从原本的6个月标准,大幅延长为2年签证,并给予多次入境的中国民众,一次十年的长期签证。

卡麦隆强调,中国观光客每年为英国带来5亿英镑的收入,平均每人花费达2688英镑,如果放宽签证期限,可以让有钱的中国民众,为英国经济做更多的贡献,于是中国的大型建设公司纷纷趁机大举投资英国。尽管2016年英国举办脱欧公投后,英镑重贬,政经情势不确定因素升高,但中国投资客仍然大举投资英国,2017年甚至成为英国房地产的最大买家,投资金额超过200亿英镑,其中又以香港投资客为最多数。

从英国前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任内开始,英国就一直积极向中国招商。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之际,英国内政部甚至通过新的签证政策,礼遇中国富豪。图为当年卡麦隆带习近平去他爱的酒吧喝一杯。 图/路透社

在众多伦敦的房地产的投资与开发案当中,最受瞩目的是与中国「一带一路」有关的开发案——东伦敦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Royal Albert Dock)——不仅企图成为东伦敦的对外门户,更要成为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桥梁、一带一路的终点站。

这项开发案是由伦敦地方政府提供土地,中资ABP开发投资17亿英镑,中国国企中信集团(CITIC)负责工程兴建。于2017年底开工,施工期预计达8年之久,2019年将完成第一期工程,而这也是ABP第一宗海外投资案。不过,在兴建的过程中,中资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文化差异问题。

例如,中国老板求快,要求同时平行进行多项工作,无论安全与品质上有多高的要求,都必须完成,并且限定在短时间内达标。但以英国本地人为主的工作人员,却认为应该按部就班做事,不能抢快,否则将造成无谓的浪费。

与中国「一带一路」有关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开发案(Royal Albert Dock),不仅企图成为东伦敦的对外门户,更要成为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桥梁、一带一路的终点站。 图/Royal Albert Dock

皇家阿尔伯特码开发案是中资ABP的第一宗海外投资案。不过,在兴建的过程中,中资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文化差异问题。 图/路透社

浪费与机会,哪个比较重要?对中国老板来说,快速抓住机会恐怕更重要。花钱事小,时机与机会错过了,就永远不再。

ABP企图将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兴建成为继伦敦金融市、金丝雀码头之后的伦敦第三个金融中心,并预计兴建占地25万平方英尺的超大型购物城,加上其他的公寓住宅,总开发面积达470万平方英尺,希望吸引数以千计的人潮到阿尔伯特码头来消费与生活。ABP甚至自豪地说,这个开发案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北京的开发案面积,是这个的5倍大。

然而,ABP想要迅速完成开发案,抢快时机,除了企图心之外,恐怕也承受很大的投资压力。像是在ABP接手皇家阿尔伯特码头的开发案之前,也曾有其他「前车之鉴」的地产开发商投资过。当时负责的Rosehaugh Stanhope曾被喻为80年代最大、最优秀的地产开发商,但却在改建伦敦利物浦街火车站与周边建设后,便宣告破产,皇家阿尔伯特的开发案也就此一度停摆。

「对中国老板来说,快速抓住机会恐怕更重要。花钱事小,时机与机会错过了,就永远不再。」图为ABP的负责人,华裔英国人许为平。 图/路透社

此外,中资的海外开发案若全然朝着完成「政治任务」的目标而埋头苦干,其实潜藏很大的风险与危机。

2015年习近平访英时,北京建工正承接「曼彻斯特空港城」的兴建开发案,因此习还特地选择从曼彻斯特飞回北京;习近平同时宣布,海南航空将在隔年6月开通北京直飞曼彻斯特航线,两家国企看来都积极投入,为「一带一路」而努力。

然而,虽然北京建工在曼彻斯特看似深耕有成,陆续承接了4项大型开发案——最近一起是8月底刚加入的、一项投资高达10亿英镑的都市更新案——但与北京建工共同投资开发空港城的英国第二大建商Carillion,在今年1月宣告倒闭,只剩北京建工继续努力;海南航空也因为急速扩张,传出财务危机与丑闻,前董事长王健也在今年7月横死他乡。

中国政府对其海外投资案,经过一连串的教训与缴了大笔学费后,似乎体认到不能只凭着「政治需求与任务」进行投资——对于投资在地国的相关法令、安全规范、投资环境与风险管理等等,往往在事前没有详细的调查与规划,而开发案的管理者也缺乏对所在国环境的认识与专业知识,只是一味地想要输出「中国经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赔了大钱也赔掉声誉。

中国政府对其海外投资案,经过一连串的教训与缴了大笔学费后,似乎体认到不能只凭着「政治需求与任务」进行投资:一味地想要输出「中国经验」,往往适得其反,不仅赔了大钱也赔掉声誉。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