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投、领投和复投,他如何深挖科技和医疗行业的“水下收益”?丨投资人说
科技股龙头效应显著投资需精选差异化创新企业
第一财经:最近,有一家科技巨头的美股股价每天都在创新纪录,这家公司不用我说都知道是谁。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分歧开始显现,有声音认为,这让人想起1999年和2000年疯狂的科技市场心态;也有人说,苹果、谷歌、Meta、英伟达、特斯拉、亚马逊和微软这科技七巨头组合对股市的主导地位即将结束。我们知道江远的投资领域既有医疗,也有科技。所以您如何看待眼下全球科技市场,既疯狂又谨慎的双面性呢?
张江:从美股市场来看,它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其实相当一部分的公司在过去这些年里,股价跌得还是蛮惨的。但是头部的14家公司不仅拉动了整个指数的上升,同时也带动了科技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科技股龙头的带动和引领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刚才您也说到1999年到2000年的泡沫,我觉得其实很多的时候,这种泡沫当中也孕育着机会。很多的龙头公司,包括中国的一些龙头互联网公司,恰恰就是成立在1998年到2000年之间。但是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泡沫之后会有不少公司的价值大跌甚至是灰飞烟灭。所以从我们投资角度来讲,必须要做非常深入的研究,要谨慎地选择,投资的企业要有差异化,要有创新性。同质化复制的这种公司,我们认为是没有投资价值的。
科技与医疗有共通之处投资需要不断去做聚焦
第一财经:随着本土医药投资市场的变化,一些曾经专投医药的机构,或主动或被动地,向科技跨界。但医药和科技的投资逻辑、打法有很大的不同,你们是如何做到能够同时横跨两个领域的?时代的鼓点不断变化,曾经是医疗,之后是半导体,后来热点又切换到新能源,机构如何保证自己在多数时间都能踏中节拍?
张江:首先这是根据我们团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团队投资同事差不多90%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包括我自己是计算机的工程博士,因为理工科背景出身,所以本身来讲,科技也好,医疗也好都是我们的专长。第二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也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需要且确实是由科技创新来推动的。
在过往10年的投资当中,我们发现,医疗和科技也是有很多的共同点,像医疗器械和工业制造里面其实有很多相通的方面。比如说像我们投资的艾菲博光电,它的下游既有在石油探井、工业设备里的一些光纤的应用,同时它的产品也能应用到像医疗激光或者内窥镜这样的一些医疗场景,所以它的技术源泉或者说下游应用其实也是交叉学科的。
刚才您也说到,时代在不断地变化,这两个领域都很大。但是我们每半年会把两个大领域划成几百个子行业,比如说医疗对我们来说是200多个子行业,在其中,我们每半年只选其中的15%去做聚焦。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在过去一年多接触了1500多个项目,其实也就聚焦投资在12个项目上。所以我们虽然是覆盖很大的领域,但是我们会把精力和专业聚焦在某些细分领域,也就是我们自己团队本身有能力且市场看好的领域。
不追风口持续寻找有巨大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价值
第一财经:正如您所言,投科技已经成为共识,人工智能即将迎来大爆发也是共识。但行业形成共识的同时,怎么避免投资同质化?热点层出不穷,您是否会担心错失热门风口和项目?
张江:我不担心错过风口,我经常跟团队讲,往往热点、风口的项目我们要不在两年前应该已经投了,要么我们就过两年再投,恰恰就不应该在当下这个时候投,因为即使是好公司,估值也已经非常贵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这个时代我们更关注的是获取“水下”的收益,也就是一定要聚焦和深耕。过去10年,我觉得对于任何投资机构来说,打造的是核心的五方面能力,我们总结为15个字,就是好的项目,怎么样能找得到、能够看得准、能够投得进、能够帮得上、最后能退得出。所以这15个字,这五方面的能力,我觉得总结来说,最核心的就是聚焦和深耕。
第二点来说,在项目选择和组织分工上,我们也是围绕聚焦来的。项目选择上,首先我们不追风口,我们希望去找那些社会上有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还无从获得的这些价值,而不是满大街都已经有的东西了。更不会去做机会主义、刮什么风、插什么翅膀的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在组织分工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聚焦的领域。所谓聚焦就是我们不允许横跨,不允许他去看别的行业或者去追风口,也不允许别的人来看他这个领域,所以他有一个专属领域。在他“守土有责”的同时,我们鼓励他去长期关注和聚焦,避免短期的考核以及内卷带来的影响。最后在寻找机会方面,因为国际化是我们的一个特色,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同时也会去全球范围寻找投资机会。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持续深挖“水下收益”
第一财经:您刚提到一个词叫“水下”的收益,怎么理解这个说法呢?
张江:“水下”的收益就是说,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特别是产业升级以后,可能我们的GDP不再有双位数的增长,但是在这里面,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由科技驱动的新的生产力,这是腾笼换鸟的一个升级的过程。所谓水下收益,就是我们要扎得更深,不再是在地上能弯腰就可捡,一定要用专业和专注去挖掘别人未必能够发现的机会,或者说通过我们的专业能够去创造的这些价值。
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和创新力提升本土医疗投资仍然有机会
第一财经:再来谈医疗投资,近年来,本土的医疗医药产业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一二级市场估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您对这种变化如何来解读?
张江:我觉得现在二级市场医疗板块可能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谷或者说接近低谷,对一级市场也有影响。现在一级市场很多的医药企业,或者是创新药企它周期都比较长,现在融资也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一些大的需求和趋势是不变的。第一个,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的医疗市场,特别是老龄化的趋势下,不仅仅是带来医疗需求的增加,同时整个疾病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预测到2030年,大家关注的疾病以及需要的治疗方法跟现在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提前的布局。
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医疗创新能力现在是非常的强。当然这一部分我觉得也要感谢包括科创板、包括港股18A对于创新药企的包容和支持。所以从几个这方面来看,不仅是我们中国创新药的跨境交易能力,以及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创新药的临床实验,都是处于世界前列的。所以这也证明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创新能力在增强。
第三,我们的保险支付能力也在提升,这里面包括医保和商保。所以我觉得,大的趋势和发展的需求是不变的。对于企业来讲,在这个时代我觉得需要关注的,是一定要具备全球的竞争能力。不仅仅是在中国,它要有全球竞争能力,我相信很多企业现在也能达得到。另外对医疗器械公司来说,它可能同时要兼顾临床的价值、产品的设计以及商业化这三方面。现在这个时候,一级市场融资遇到一些暂时困难,那么企业也要更加实际地管理它未来的现金流和开支。对于我们投资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关注它的创新能力,第二个它是不是真正能解决临床的一些需求。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国际化能力,特别是我们保险的支持和资源,能够帮助到我们投资的医疗创新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
早投领投和复投长期陪伴并建立“雨林式”产业生态
第一财经:今年是江远正好成立两周年,从布局上来看,截至目前你们已经投资了12家企业,江远的核心投资逻辑是什么?未来会怎么去丰富和布局投资组合?
张江:首先从行业来说,这12个公司里可能医疗占了大概70%,包括生物医药、器械,包括一些医学材料公司。同时我们也投资了一些科技公司,从事能源材料和自动驾驶技术。我们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它的创新的差异化。我们投资的大多数企业,已经得到下一轮一流机构的后续投资。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机构的投资有一个特点,就是早投、领投和复投。所以我们的投资,基本上都是从天使轮到B轮的阶段。对于优秀的企业,我们是连续地投资。基金特别预留了30%的资金,是用于我们已投项目未来的追投。因为我们基金的周期比较长,是10+2年。所以在比较长的周期当中,我们愿意陪伴企业成长,成为它发展早期阶段最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之一。我们认为,唯有创新,才能破解内卷。所以包括我们的组织分工,包括我们的系统流程,包括我们的激励和决策机制,以及我们跟产业巨头和一些外部合作伙伴,其实都建立了一个深度合作的“共生雨林”的系统。
遴选出海能力强技术弯道超车和“长坡厚雪”的企业
第一财经:您刚才也提到,每年会筛选一些好的细分领域,那么这12家公司是分布在哪些细分赛道呢?
张江:这里面比如像我们投资的创新药企业维泰瑞隆和安锐生物,这两家在最近这一年里面都在国际的交易和合作当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他们的创新产品得到很多跨国药企的认可,包括一些交易和合作。
第二类是在早期阶段,我们会关注一些由于科技创新带来的弯道超车的机会。也就是说,它提供了远超上一代的好技术或者好产品,有机会成为未来的产业龙头。比如像我们投资的光伏异质结电池上游材料公司睿衡新材料,以及包括像艾菲博光电这样的公司,它们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它们都有一种全新的技术,或者远超上一代的产品,有机会实现全球领先的水平。
第三类我们也会关注一些需求长存的产业,在这种“长坡厚雪”的优质产业里面去找核心环节的创业公司。这里面像中国领先的分布式手术机器人瑞龙诺赋,还有包括医学材料领域、国内细分产业领先龙头汇悦妍都是属于这种赛道的,它有一个非常长的需求。“长坡厚雪”意味着,企业本身做的产品处于一个核心环节,同时它又有非常好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技术门槛,这三类企业可能是我们最关注的。
未来,我们不仅仅是通过资本去支持这些公司,我们也会更加深入到产业和实业里面去,希望以全球动力来助力我们中国的机遇,从而更好地助力产业、企业的成长,就像刚才说的,成为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当中最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
江远投资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值班编辑: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