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证券正式展业 外资券商争相布局中国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日前,渣打证券正式展业,成为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后,首家获批新设并展业的外商全资控股券商。

截至目前,我国外资控股券商共9家。其中,渣打证券、高盛高华、摩根大通证券为外资独资券商。

此外,花旗证券、城堡证券、青岛意才证券、日本瑞穗证券、法巴证券、日兴证券等外资券商,目前正在争取中国内地展业资格。

今年2月份,花旗证券设立申请文件获证监会反馈,如若进展顺利,有望成为第10家外资控股券商;青岛意才证券曾于2022年获得证监会第一次反馈意见,但此后再无消息;城堡证券正在意图收购瑞信证券牌照,并开出高于瑞信证券净资产、金额高达15亿元-20亿元的高价。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境内设立机构。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渣打证券正式展业

3月22日,渣打证券正式展业。

此前的2023年1月19日,渣打证券设立申请获证监会批准,成为2020年4月1日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后,首家获批设立的外商全资控股券商,其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注册地位于北京。

2023年12月8日,渣打证券获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三个月后开始展业。

虽然渣打证券的中国之行刚刚起步,但其股东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银行(香港)”)却与中国结缘良久。

早在2003年,渣打银行(香港)即成立,成为渣打集团在华展业的重要平台。2007年,渣打银行(香港)全资控股的渣打银行(中国)于上海设立,渣打银行内地展业步入新征程。

除渣打银行(中国)外,渣打银行(香港)在内地还有多个展业渠道。一方面,其旗下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渣打企业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渣打商贸(上海)有限公司、鹏博飞机租赁(天津)有限公司;另一方面,2020年7月H股上市的渤海银行,其第二大股东正是渣打银行(香港)。

除银行业务外,2018年,渣打银行(中国)还获批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

如今,渣打证券正式展业,标志着渣打集团在华布局的又一大突破。

渣打证券现任首席执行官兼法定代表人为耿琳,其曾先后任职于中金公司DCM部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出任渣打证券高管前曾担任渣打银行后任总经理。

耿琳最新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是在2023年5月,彼时其在谈及渣打证券业务布局时表示,未来渣打证券会更专注在固定收益业务领域,例如债券承销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这也是渣打集团的优势业务领域。同时,渣打非常重视绿色发展与可持续金融,集团计划在2030年前引导、调动3000亿美元进入绿色及转型融资领域。

外资机构青睐中国市场

无论是渣打证券还是渣打银行的在华布局,背后折射的,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度的提升和外资对国内资本市场重视度的增强。

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始于2001年,彼时,中国在加入WTO时做出承诺: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当时外资比例被限定为不超过1/3。

随后,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海际大和、财富里昂证券、一创摩根等一批中外合资券商相继成立。可惜,其中的多数未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中外文化差异、矛盾冲突、业绩不佳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不少合资券商的合作方相继分手。

比如,中国第3家合资券商长江巴黎百富勤,自设立后连年亏损;2007年1月,长江巴黎百富勤发布公告,法国巴黎银行将其持有的33.33%股权转让给长江证券。长江巴黎百富勤成为第一家宣告退出的合资券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证券业开放进程有所放缓,金融开放的具体形式调整为以促进合资机构业务发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制度建设为主。

此后的十年间,外资机构进进出出,但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整体有限。

2018年,中国金融改革深入发展,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大,证券业开放也再度驶入快车道。

最为典型的政策是2018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其一方面明确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2018年11月,瑞银集团经核准变更为瑞银证券实际控制人,标志着国内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设立,这是中国证券业开放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另一方面,多家本土券商获批试点跨境业务。广发证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成为第一批获得跨境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

2018年12月14日,沪伦通启动。2019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公告,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例限制;2020年3月,证监会又将外资股比例限制的取消时间提前至2020年4月1日。

随后,外资机构在华展业步伐明显加快。

比如,2019年,摩根大通与其他机构共同成立了摩根大通证券;2021年8月,摩根大通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00%,摩根大通证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再比如,2019年3月,证监会核准设立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2020年8月和9月,大和证券、星展证券也相继获批成立。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此后,多家外资机构更新在华业务进程。

2023年10月,证监会接受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相关申请。

1月下旬,证监会指出,将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3月15日发布的资本市场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境内设立机构。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未来将有更多外资券商在华展业。

与此同时,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外资券商在华布局热情高涨,但整体收益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不少外资券商近年来业绩出现滑坡。

外资券商总部所属国与我国的政策差异,被视为导致外资券商业绩不佳的原因之一,“比如,券商所在国的‘长臂监管’可能引起中国客户的不满;以美国券商为例,其对客户的某些要求是按照美国法律必须做而中国法律不必做的,这很可能导致中国客户反感,造成客户流失,致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有受访人士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