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图为碧玉C形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供图

图为玉勾云形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供图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次展览共展出玉质礼器红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贵文物160余件,结合考古现场图片和建筑过程复原,集中展示了红山文化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

1930年,考古学家梁思永赤峰英金河流域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揭开了辽西地区田野考古的序幕。1954年,学者尹达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强调红山文化对于研究长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983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群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成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牛河梁遗址群分布范围广达50平方千米,发现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等遗存,这一“坛庙冢”组合见于红山文化的其他遗址。积石冢内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边缘墓之分,显示等级制度已经确立。出土遗物以女性塑像为主,附以动物塑像和陶质祭器,最为著名的女神头像就在这里发现。此次展览中有多件女神庙出土的泥塑人像残件,其中耳朵残块大小约为真人耳朵尺寸的两倍,人手残件与真人手掌大小相当。同时展出的还有女神庙内发现的动物塑像残件,主要有禽类兽类,禽类残件具有鹰的特征,兽类残件则具有熊的特征。

红山文化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玉器。这些玉器的造型胜过纹饰,鬼斧神工,多为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用来随葬,成为墓主人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标志着当时红山已形成了具有唯一性的玉礼制系统。

最有代表性的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碧玉C形龙。这是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形最大的一件,整器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

这次还展出了猪龙、勾云形器等多件红山文化的玉器。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的代表玉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玉为深绿色,有黄色瑕斑开片器体呈扁平长条形,有正、背面之分,两面都有雕纹,正面雕纹较深。可以看出,这件玉器不是完全写实性的,而是通过想象和夸张,将几类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采用拟物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以平面减地打磨的工艺,表现出红山文化先民高超的玉器制作水平。

半拉山墓地的新考古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考古人员发掘墓葬78座,祭祀坑29个,祭坛一座,同样出土了大量的玉猪龙、玉璧等玉器,还有象征军权或者神权石钺及柄端的兽头柄饰。祭祀坑和祭坛则出土了多件陶质、石质人头像。展览展出的一件石雕人头像采用了圆雕手法,面部轮廓清晰,颧骨突出,柳叶形眼睛,头顶还有冠带装饰,风格写实,揭示出成熟的雕刻传统。

考古证明红山文化不仅传承了本地区前红山诸文化和相邻地区较早文化的诸多因素,而且与同时期的其他重要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展览通过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土文物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西辽河流域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要冲地位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