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文是谁?如果你爱地理,别说不认识

图源|网络

制图|小侠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国家地理联合推出《发现中国—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惯例,卷首语由单之蔷担纲。

令人意外的是,单总为这本重要专辑的所撰写的卷首语标题为《发现张相文》。单总的意思明显不过,要发现地理之中国,必先发现张相文,要寻找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必先认识张相文。——他把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的尊荣给了张相文。

《中国国家地理》2009.10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封面

无独有偶,2002年由吴传钧院士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地理学卷》中,张相文的名字排在杨守敬、邹代钧之后,位列第三。足可见,张相文在地理学上的地位。

然后我们发现,与后来鼎鼎大名的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竺可桢、胡焕庸等大师相比,张相文要低调无闻得多。以至于专辑刊发后,人们才如梦初醒地问:张相文是谁?

张相文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一个名为泗阳的地方。在洪泽湖的北岸,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让这里成为了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从东向西横穿而过,带给这里无尽繁华。

京杭大运河穿城穿过的泗阳。

图源/爱给网

但张相文出生的1867年,泗阳则弥漫在一个潮湿和不安的氛围当中。

漕运所带来的繁荣已成旧事,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强行扣开中国的大门,强烈的民族屈辱感从北京传导到这里。

与此同时,西方在自然科学、工业科技方面的强大着实令人惊讶。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了“师夷长技”的探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图源/网络

1887年,刚满20岁的张相文参加了他人生第一次科试,便考取一等,名列第二。五年之后的1892年,他再次以第一的身份考上了廪膳生(由公家提供膳食的生员)。

然而,此时的清廷已处在风雨飘摇的末期。十多年的太平天国之乱、西方帝国了无止境的欲望和贪婪,几乎耗尽了这个末代帝国最后的力气。张相文早已打消了通过科举仕途为官的念头,转而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淮滨书院授徒教育,未来打算做一个教书先生。

1895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今下关)春帆楼开始不平等的谈判。最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让张相文大失所望,尤其是将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给割让给日本,更是让人愤懑至极。

马关条约签订

图源/网络

当他看到那些位居要职的封疆大吏,竟不知国家版图为何,以致“坐资强敌,外交失败,边事日亟,虽欲划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犹不可得。”感到十分痛心,决定通过普及地理教育,使群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以求达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之目的。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逐渐接触到一些国外的地理书籍。慢慢对中国旧的舆地学感到不满足,觉得有必要向公众传授现代中国的地理知识。

1899年,张相文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进入到南洋公学。一边做师范生,一边兼教留学班国文、地理等课。

南洋公学是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1896年创建的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一完整教育体系的学校,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后来几经变迁,成为上海交大的前身。

图源/网络

在南洋公学的五年,张相文全身心投入到地理的教学与研究上。之后,他相继担任过安徽寿州阜丰商业学校校长、两广师范讲习所地理教员、淮阴江北师范学堂教务长、以及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教务长、校长。

无论在那个学校,他都从未放弃过地理教学和研究,同时不遗余力宣传当时的“新地理学”思想。

张相文纪念馆

图源/网络

从一个旧乡塾启蒙的文人,成为研究地理的学者。这得益于张相文的勤奋自学和一片爱国赤诚。他的勤奋,从他的藏书数量便可以看出。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图书馆,至今收藏着张相文之孙张至善捐赠的祖藏遗书四万四千零三十册……

1900年,张相文将他的地理学讲稿加以整理,编著了两种地理课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两本书一经问世,销行量竟然达到了二百万部以上,海内谈论地理者无不知之。

《初等中学地理》

图源/网络

用张相文自己的话来说“岁售巨万,并经管学大臣审定,列入学堂应用书目中”。

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课本,还是中国地理知识第一次大普及。

这两本书还在不经意间首创了“教科书”一词。继这两本地理课本之后,1908年,张相文又出版了中国的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虽然篇幅不多,但通过大量的中西对照表,10余幅彩色地图,80余幅插图,来阐述星界、陆界、气界、水界和生物界,这已经和现代地理学对地球圈层分类有很大一致性,甚至比当时外国一些地理学家所编著的自然地理更有现代性。

张相文编著的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

图源/网络

如1894年美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戴维斯所著的《自然地理学》,其内容还仅限于陆、水、气三界,没有生物界。而《地文学》出版一年后的1909年,西欧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马东南才将生物地理列入自然地理学中。

可以说,是张相文第一次将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当成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整体系统。林超教授对此创举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世界地学史上,可以说是一种可贵的创举”。

张相文不仅重视地理教育,而且对与地理关系密切的地质学也十分感兴趣。他认为中国尽管幅员辽阔,但多山地、高原,如果不重视地质研究,则无法了解地貌变迁,要开发利于资源也是不可能的。

1909年,张相文以日本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为底本,编著《最新地质学教科书》。其内容对地质时代的划分、山岳的形成以及岩石的分类等都详加论述。有些名词术语,与今人所提基本一致。他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水成岩、化形岩,与今人分岩石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基本一致。

张相文遗作《南园丛稿》

图源/网络

《最新地质学教科书》问世之后,好友章太炎问他泰山是否为长白山延伸而来,他回答道:“山岳之成,由于横压力之挤逼,……成于同一时代者,其纵横之地轴必平行,其倾斜之度数必同向,此自然之理也。东亚之地势,北自白令海峡以南,南至长淮以北,其地轴率皆自东北而西南,……如外兴安岭,如完达山,……如太行山,其方向皆同,长白、泰山居此群山之中,其成立固属同一时代,盖与东海之陷落为同时事也。”

在当时,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见解了。

1909年9月28日,时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的张相文与一群学者、名绅相聚在今天天津美术学院附近的一个院落里,正在商量着一件大事。

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学会,以此来推动中国地学的发展。

次日的天津《大公报》醒目的位置上上赫然写道:“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两点,中国地学会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内本会事务所召开初次大会,到位者五十余人。会议公推投票决定:(一)总理傅增湘;(二)会长张相文;(三)编辑部长白毓昆……”

1909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

图源/网络

中国地学会是中国最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地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在中国地学界和中国地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张相文成为了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

1910年,学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地学杂志》。办刊宗旨为“注重于民生之消长,物产之盈虚,疆域之沿革”。该刊至1937年停办时,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其中翁文灏4篇,章鸿钊14篇。大量的调查报告和考察探险文章、地图、论文等,成为我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文献。

中国地学杂志封面

图源/网络

通过中国地学会,张相文把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地理学家白眉初、地质学家章鸿钊、水利学家武同举、历史学家陈垣、张星以及热爱地学的教育家蔡元培、张伯苓等,都团结在一起,组成我国最早地理学天团。

学会1912年迁到北京后,又陆续吸收了丁文江、翁文灏、袁复礼等地理、地质学界的大伽。先后与日、英、德、法、比、荷以及苏联等国的地学团体取得联系,不但互换会刊,而且积极派员参加国际学会。

1922年,在中国地学会任干事部长的章鸿钊在张相文的鼓励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

在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前留影。

图源/网络

所以地质学家田光华教授说:”中国地学会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建国之后,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重组成立新的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成为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

同样是在《发现中国—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之中,“秦岭-淮河线”成为推选出的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首。而这条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提出者正是张相文。

中国南北分界山脉——秦岭

图源/网络

据专辑《南北分界线上的迷雾》一文记载,张相文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南北之分界线。如在《佛学地理志》中,他提出“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既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

对于淮河,他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北岭,指的就是秦岭。由此说明他在1924年就提出秦岭-淮河线。

其实在出版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一书中,便出现南界北岭淮水的明确表达。而南界就是指南北分界线。

中国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作者:Li chao

正是张相文的敏锐,为中国找到这条影响深远的南北分界线,让中国人的南北意识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着落和支点。

出版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且首创“教科书”一词;

编著中国第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

创办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首次提出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他就是张相文!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撰文|李忠东

编辑|李馨宇

封面图源自网络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