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读文组没出路? 别担心,矽谷需要你!
念文组的大概常被问到:「啊你读这个有什么用。」
确实,在日趋数位化的世界里,文学院的毕业生一般都被视为就业前景险峻,在理工科面前矮人一截,甚至前阵子还有网民嘲笑读历史系的会被维基百科取代。
不过,真相或许是:维基百科需要文组生。最近美国出版的几本新书都强调文科生绝非鲁蛇。他们相信,如今的科技业,越来会越需要人文科系的人才和技能。
如果你是文科生,在日趋数位化的时代还有容身之地吗?许多人大概觉得很拼。
比尔盖兹认为人文课程应该减少,多增加一些STE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另一位科技业的巨头,升阳电脑创办人寇斯拉(Vinod Khosla)则说:「今日的人文课程几乎没有教材与未来有相关性」。Netscape创办人,矽谷创投大佬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更不客气,说文学院的文凭到头来只能「去鞋店卖鞋子」。大家最好去学写程式。
不过,最近美国几本新书也许可以让文组生感到希望无穷。
从矽谷科技业、到五角大厦的国防工业,人们开始了解到,要有效解决当今社会和科技最重大的挑战,需要理解人文背景脉络和批判思考的能力。这正是文科毕业生所受的训练。
在《文科生和理科生:为什么文组将统治数位世界》(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这本书中,作者史考特哈特利(Scott Hartley)号召文科生(书名中的fuzzy原意是「朦胧」、「模糊」,史丹佛的学生们用fuzzy来称呼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techie,自然是指理工科生)加入数位破坏式创新的新世界。
哈特利相信,过去科技业只强调科学领域课程的想法并不正确。问题在于它只鼓励学生从就业的角度决定教育内容。但是,进入科技业的门槛正在降低。许多过去需要专业训练的任务,如今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和网路的协助就能搞定。比如说,新手程式员可以从GitHub取得大量的代码,或从Stack Overflow的程式问答网站得到许多帮助。
作者主张,如今矽谷需要文科生来实现它下一阶段破坏式创新的愿景,文科生的创造力和「批判式思考、逻辑辩证、以及解决复合式问题」的技能,将创造更好的科技。文科生「对公共体制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洞见」,可导引科技建构更好的世界。
在这本书的前面几章,哈特利探讨了文科生常被忽视的一些能力,事实上已证明对程式的技术有补强的贡献。结合了人文知识和演算法智慧的产品,往往优于纯粹靠计算机运算和自动化。文科生的创见已经成了驱动新产业的动力,像是社群通讯平台Slack、或是学校和家长的联络簿工具Remind都是最好的例证。
他在后面几章,用一个接一个的案例来说明人文课程关注的伦理学、人类动机的理解、以及社会动能的洞见,在科技的世界里可以创造丰饶的成果的发挥之处。
阿里巴巴执行长马云,主修:英文。
Airbnb执行长布莱恩切斯基,主修:美术。
另一本芬恩(Ed Finn)所写的新书《演算法想要什么》(What Algorithms Want: Imagination in the Age of Computing)似乎更进一步,认为人文学科的学生不只可在科技业找到工作,文科生对驾驭演算法、避免科技失控,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芬恩担忧如今的商业平台及他们的演算法存在着的利益冲突的部分。演算法的设计者和平台拥有者有动机会扭曲机制让自己获利:Netflix在个人推荐影片里会加入Netflix自家的节目内容,脸书在你的时间流里加进了你的朋友「按赞」的产品广告,而Uber利用他掌握的驾驶们的数据来微调他们的行为,为了自己的获利而扭曲乘客搭车和驾驶载客的意愿。
不可否认,人们将越来越依赖机器。不过,哈特利认为人文学科有互补的功能。我们有更多的科技,需要受过人文学科训练的工作就越多。数据显示,在美国工作市场上,对理工学生的需求实际上正在减少,而成长最多的则是医疗卫生和个人看护这些领域,它们牵涉人际社交而且充满非例行的、难以明确厘清的任务,换句话说,这些不是适合用演算法解决的领域。而科技的创新,事实上提供了科学与人文和谐共存、互相补强的新机会。
参考资料:
Liberal Arts in the Digital Age(HBR)
A leading Silicon Valley engineer explains why every tech worker needs a humanities education(Quartz)
Silicon Valley to liberal arts majors: We want you(Boston Review)
更多镜周刊报导机器人会让你失业?人类学家:没那么悲观【劳动节想一想】托拉斯2.0 矽谷巨头的新垄断为何少人抱怨? 欧盟斗矽谷 剑拔弩张:2017年美国科技业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