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到底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前言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贯穿其中,这是维护君主制度和巩固封建统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实皇位传承方式除了众所周知的“父死子继”以外,还有“兄终弟及”。
自先秦时期开始,皇位传承方法就有两种,要么传弟要么传子。直到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之鉴而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被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只是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元朝。
元仁宗死后,他在位期间埋下的“定时炸弹”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刻。元武宗与元仁宗当时是约定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但仁宗并未信守约定传位武宗的嫡长子,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嫡子也就是元英宗。
尽管元英宗被认为是有可能令元朝中兴的君主,但仁宗的失信终究给他带来了杀机。公元1323年,继位不满四年的元英宗,遭到五朝元老铁木迭儿的养子也孙铁木儿暗杀,去世时年仅二十岁。
兄终弟及,难敌权欲
也孙铁木儿被拥立成为泰定帝,在位仅四年多就去世,他也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终于引发元武宗一脉的强烈不满,仁宗失信在先,英宗又无后,这皇位难道不该还给更合理合法的武宗一脉吗?
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在权臣燕铁木儿的辅佐之下,起兵击败年仅八岁的天顺帝并登基,但真正合理合法的是武宗嫡长子和世㻋,图帖睦尔也很明白这一点,于是假意禅位给兄长和世㻋。
劳心劳力起兵反少帝并夺回帝位的是图帖睦尔,眼看着至高权力即将落入掌握,又怎么会甘心拱手让人?
公元1329年八月,和世㻋在返回大都会见弟弟图帖睦尔的途中离奇暴毙,在位仅184天。元文宗图帖睦尔重登帝位。
元朝国祚仅97年,有一半时间都陷入了“兄终弟及”和“言而无信”绞缠的内耗当中,或许该说元朝之所以如此短命,这种恶性循环的内耗就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归根结底还是权力欲所致。
且不论“兄终弟及”是否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主导下所产生的私有制观念,这种继承方式违背了统治者对权力的掌控欲,稍有不慎就是内乱,甚至手足相残。
酌酒对饮,离奇暴毙。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几个时辰之后,军武出身又正值春秋鼎盛的赵匡胤也与和世㻋一样离奇暴毙,年仅49岁,死前没有任何征兆。
当年四月到十月,赵匡胤频频外出巡游,上巳节时还去了西京洛阳。十月初六,他专门到西教场考察士兵演练抛石机。在此期间,也并没有关于赵匡胤患重病或召医官看病的记载。
《长编》记载十月庚子后,赵匡胤感到有点不适,于是传召了道士张守真入宫举行降神仪式。如果真有什么重病,也应该是召医官进宫诊治而不是找道士来作法。
最蹊跷的是,专门记录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对其死亡前后及死因只字未提。帝王之死可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太祖实录非但没有如实记录,反而完全略过,这是谁的旨意?
正史《宋史·太祖本纪》和《宋史·太宗本纪》,对赵匡胤之死也只有寥寥九字。直到宋神宗时期的僧人文莹所著的历史笔记《续湘山野录》,才有了对赵匡胤和赵光义对饮当晚的详细记载。
那一夜,赵匡胤急召弟弟赵光义进宫,还让赵光义直接进入到寝宫内,甚至将平日贴身伺候的宫女太监尽数屏退,独留兄弟二人酌酒对饮。赵匡胤此举明显是要与弟弟秘谈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寝宫中烛光摇曳,远远守在外面的宫女太监透过窗影,看见赵光义似有些不胜酒力,起身离席又走来走去,举止十分奇怪。
兄弟对饮完已是三更,雪也积了几寸厚,只见赵匡胤拿着“柱斧”走出殿门戳着地上的雪,对赵光义大声说了两句:“好做,好做!”
赵匡胤说完又回到寝殿内宽衣就寝,很快便鼾声如雷,而赵光义当晚也留宿在禁宫之中。将近五更,值守宫人见寝宫内依然毫无动静,入内查看才惊恐发现赵匡胤已经死了。
文莹这段记载就是“斧声烛影”传说的由来,但处处透露着吊诡。赵匡胤深夜急召弟弟要谈什么?根据南宋时期的翻译,北宋口语“好做”其实是“好为之”,有“好自为之”的意思,带着警告的意味。
形迹可疑,史官揭真相
按照北宋当时的礼仪制度,就算赵光义是大宋最具影响力的亲王,他也不能留宿禁宫,可他偏偏选择在这晚住了下来,仿佛早就知道必然会有大事发生一样。
赵匡胤是在二十日凌晨驾崩的,二十一日赵光义就受遗诏在兄长的灵柩前宣布继位,而且并未遵守古代礼制中新帝“逾年改元”的原则,在自家兄长暴毙的两个月后就迫不及待改元“太平兴国”。
赵光义的种种行为显得十分不寻常,他自己似乎也知道难逃得位不正的嫌疑,于是又有了赵匡胤遵母训传位弟弟的故事。
故事里,杜太后难忘后周孤儿寡母被迫让位的凄楚,她认为周恭帝就是因为年少懦弱大权旁落才会失去天下。临终之前,杜太后要求赵匡胤发誓死后将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再传给赵光美。
等到赵光美死了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确保皇位一直掌握在皇室成年人手中,以求大宋江山永固。
元文宗图帖睦尔当初能成功篡位,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天顺帝年幼。正所谓主少国疑,赵匡胤遵母训之说恰恰给赵光义登上帝位作了最无可反驳的理据,毕竟死人再也无法开口说话了。
司马光作为史学高手的同时,还是北宋的臣子,在孝治天下的政治氛围中不宜多说,但他还是在《涑水记闻》中委婉地给后人留下了一句关键的线索。
发现赵匡胤暴毙后,宋皇后命赵匡胤的心腹太监王继恩立刻出宫请赵德昭,可王继恩却在这节骨眼上跑去找赵光义,见赵光义踌躇不前还紧急催促了一句:“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分别已是26岁和18岁,均以成年,而王继恩那句“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显然是怕赵光义去晚了错失良机,还给他人做了嫁衣。到此,司马光的暗示已经很明白了。
史书对此讳莫如深,但从刑侦角度分析,赵光义作为最后接触赵匡胤的人,绝对具有重大作案嫌疑。莫怪有人说,所谓的“斧声烛影”是一桩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凶手是谁,但所有人都要三缄其口的“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