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其中新提法迅速成为焦点。

“新质生产力”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及,并成为今年头号任务。从2023年9月首次被提出,到2023年12月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质生产力热度正不断攀升。

此外,“人工智能+”同样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面孔”。在业内看来,“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而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是一场工业革命级别的创新,它会重塑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会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

新词涌现,释放了怎样的信息?

新质生产力

全新概念,跻身今年头号任务

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时下最热词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新跃升,这对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春节开工以来新质生产力热度攀升,李志起表示,新质生产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坐等就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其列为今年首要任务,就是强调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社会应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报告还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分析称,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显著区别在于对科技创新的深度依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整合。

“人工智能+”

凸显了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 行动”,凸显了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这一行动计划的开展,将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有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41.5%,预计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商业航天

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被提及。

“这证明商业航天在产值规模和创新效能上,作为新质生产力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峰如此表示。

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商业航天可有效推动建设“天地空一体化”网络布局,带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

这也是商业航天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刘百奇表示,经过近年发展,商业航天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市场规模广、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具有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商业航天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低空经济

“保守估计中国低空经济总体量能够达到50万亿元”

低空经济同样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根据美国经验来看,低空经济的体量大概是高空经济的3.2倍,保守估计中国低空经济总体量能够达到50万亿元。”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沃兰特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表示,此前低空经济主要被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讨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是首次将低空经济定义为增长引擎。而这背后,是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了更好地支持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引导政策。小鹏汇天总裁赵德力介绍称,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赵德力认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带动新一轮的产业集群发展。他同样认为,低空经济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形成至少万亿级别的市场,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

新型储能

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将有力支撑未来能源电力发展。

近十年,国内的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国内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6%。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源、网侧对储能的需求由此而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提醒称,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我国确实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目前风光、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存在过剩的情况。此外,储能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新型储能成本在某些情况下高于火电,出于经济考虑,火电仍然还是储能的主力军,起着支撑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储能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力度,以降低其成本并提高性能。

作为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也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

氢能

氢能产业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目前我国氢能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这源于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层面大力支持,各区域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布局,由此,各大能源厂商也加入了氢能行业和赛道,氢能领域的生产技术还在发展和突破中,氢能的应用端范围也在扩大。

他分析称,氢能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环节,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氢能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推动能源科技的创新发展。同时,氢能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龙提醒,目前氢能尚未实质性纳入“能源”体系,氢能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氢能示范项目政策待升级,氢能碳减排方法学体系尚未成形。他认为,国家可以推动部门联动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加快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