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农技二传手,果农喜欢(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
核心阅读
从报道农业技术,到指导农业生产,杨良杰将农业技术带回了家乡,并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更多果农。他致力于技术推广,由一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技术“讲师”,变成了集成信息服务、果品销售和品种研发的“新型果农”,带动当地果业共同升级。
创业心得
想走捷径、挣快钱的人,是干不好农业的。创业前期,规模一定要控制适度,算好精细账,不要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就头脑发热、盲目扩大。同时,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不只是懂技术,还要会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懂市场营销方法,做好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
――杨良杰
中午时分,晋南大地正被烈日蒸烤。中条山下的山西运城盐湖区西张耿村,蝉鸣声不时从村旁成片的果林传出。干净笔直的水泥路上半天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专程跑来的杨良杰,头戴一顶草帽,钻进了桃林。
“这是我的心血,不操心不行!”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良杰笑笑,摘下草帽当扇子。这片矮化桃林长得并不高,却棵棵“体态优美”,“从选育到管护,全是按照示范园区高标准打造。”杨良杰身后,枝上果实已经泛红,他看着果树,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
传授新农技,用减密度来增产量
一棵棵果树密密麻麻,产量却不见增。果农疑惑:“蹊跷了,产量还不如头两年,书上不是说七八年后就是盛果期吗?”
2004年,杨良杰回运城时,看到成片的果园,其间场景和果农的困惑让他至今难忘。
这情况在当时太普遍。“一亩苹果园从种植55株,到83株,再到110株,果农以为种得越多就产得越多,却因为栽植密度过大导致了果园密闭问题。”凭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在北京果树示范基地里的见识,杨良杰找到了原因所在。
那时,杨良杰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已经工作了好些年。他负责农业技术版,接触到的都是相对前沿和实用的果业技术。“下去采访看得多,学得也不少!”杨良杰把自己培养成了“技术员”,用他自己的话说,“闭着眼睛都能把一些果树的好几种树形画出来。”
原因找到了,但怎么给果农讲明白这个道理呢?
杨良杰从没想过,自己也能当“老师”。他清晰记得那特殊的“第一堂课”。2004年,还在报社当编辑的他受邀回家乡授课,当“技术派”真正接通地气,他感受到果农们对技术的渴望:临猗县西张吴村的戏台上,前来听课的果农不但带着小板凳,还拿着褥子和被子。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杨良杰用投影仪图文结合地讲课,果农们用白床单当投影幕布,把被子缝在一块儿,吊在戏台上,手揪着“大被子”挂下来,硬是把简陋的舞台给“密封”了起来。
看到乡亲们这般用心,杨良杰心里一阵热流涌动。他深入浅出地给大伙儿讲起来:“果树太密,跟排队打饭一样,挨得太近,不仅胳膊撞胳膊,而且把饭都打翻了。”台下一阵哄笑,杨良杰乘势给大家讲起了间伐的好处,“栽植密度和采用树形不匹配,导致密闭、不通风透光,造成果品产量和品质降低。间伐就是要锯掉一部分树,做到隔行、隔株,要把每亩树量从110株降低到20多株。”
连讲4场,场场爆满,杨良杰“火”了。随后,果农们接连不断的电话和信件,让他下定决心回乡,专门做果业技术培训。2004年,他返乡创业,随后成立了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公司,拉起了一支培训员“讲师”队伍,专门给运城果农做技术培训。
接下来,杨良杰进入了“讲师”模式:白天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他就从晚上开始讲课,有时讲到半夜12点。如果实在排不开,他就早晨5点钟开始讲。十几年下来,他讲课超过了3000多场次。
拥抱互联网,技术推广再升级
“有时课堂上讲得很好,大伙儿也都听得频频点头,回去之后却不见动静。”这是杨良杰返乡创业后最大的感受。
“有榜样才能带动更多人。”杨良杰决心发动一批带头人,搞一批示范果园。西张吴村村民张引群自告奋勇,愿意在自家的果园里做间伐示范。可真要砍的时候,他媳妇心疼树,抱住他的胳膊不让动:“种了这么多年,你咋舍得说砍就砍!”
杨良杰最后想了个招,他带着村里的学员去实地讲解。“嫂子,你和引群回去给大伙儿蒸些馍,中午在你家吃饭吧!”张引群心领神会,带着媳妇离开了果园。等两人一走,一群人抓紧时间锯掉了一批树。
最终的产量证明杨良杰的技术是有效的。万荣县薛店村的王建堂感受颇深:“我家有15亩果园,过去每亩种83株,每亩只能收4000斤。经过间伐,亩产稳定在7000斤以上,而且工作量和用药成本也大为降低。”采纳杨良杰技术的果农,都跟着沾了光。很快,在间伐技术的影响下,运城各个果区展开了改造提质工程。
就这样,到2014年时,已经有17.8万户果农在线下跟着他学习提升。公司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服务模式,在各个乡镇成立果农站,在各村成立果农协会,对有经验的果农精心培训,让这些农业技术“二传手”辐射带动更多人。
到了2015年,省内外联系杨良杰去提供服务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盯上了智能手机:如果能开发一款针对果农的手机应用,既能扩大覆盖面,培训起来不也更方便吗?
然而,移动互联网是杨良杰的知识盲区。他去上海、深圳看了一圈,却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有人让我做平台,有人告诉我要用好数据。”杨良杰嘿嘿一笑,“咱哪懂那些,先把手机应用做起来。”
岂料,麻烦接踵而来。2016年手机应用“千乡万村”上线后,虽然推广了培训课,但半年过去了,下载量只有几万人次。杨良杰跑到果园里,碰到了60多岁的果农罗建设,想推荐他下载。罗建设说:“我们连网都不会上,去哪搜索这个东西?”杨良杰想了一晚上,一咬牙花70万元订购了一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集中发放给一些种植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种植户。
但效果仍不理想。杨良杰等来了又一个风口:短视频直播。他们之前就成立的视频拍摄团队派上了用场,把果农感兴趣的技术要点制作成大家容易接受、能看得懂的视频产品。原来负责技术推广的“二传手”也有了新的任务:进行网上直播讲演。现在,通过“千乡万村”手机应用不仅能线上授课,还能直播带货,影响带动群众超过40万户。
自己带头干,标准化流程提升品质
2016年正月初七一早,杨良杰还睡着觉,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临猗县寺后村的果农喊着:“赶紧过来,都等着你呢!”杨良杰以为果园有啥紧急状况,便赶紧出了门。开车刚进村,一群果农敲锣打鼓把他迎到了村里,给他戴上了红绶带。原来,这个村子在杨良杰团队的指导下,果农们当年取得大丰收,过年时,果农们念着他的好,把他“骗”过来送上惊喜。
“挺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果农们的认可。”但杨良杰没敢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他开始琢磨下一步的发展:最近几年,苹果价格波动大,产量虽然有提升,但果农利润被压缩不少。“能不能成立销售公司,帮助大伙儿统一销售,这样也能有更大议价权?”
2017年,杨良杰成立了销售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20万斤苹果。结果买方认为苹果个头不一样,拒绝购买,公司为此赔了不少钱。
痛定思痛,这事倒逼着销售公司进行分级收购。按照色泽、大小将苹果分级,松散的果农自种模式必然要进行升级。
一场当地果业的供给侧改革开始了。杨良杰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带头发展了几个果业联盟,帮联盟成员单位进行标准化种植改造;二是投资近5000万元,与高校合作建设了10个果类种植示范基地。
家人很不理解杨良杰的做法,“培训做得好好的,非要折腾这示范基地。费人费事不说,还没有收入:栽了几年快到盛果期的树,为了试品种又给改接了!”杨良杰耐心解释:“如果说以前是‘轻资产’运行,现在就是做‘重资产’实体。因为带有试验性质,很难有稳定的预期收益。但我懂果业技术,责无旁贷,咬着牙也要做。”
现在,多方合力推动下,一个运城苹果从开花到采摘,经过疏花、疏果、套袋、脱袋、转果等12道标准化步骤,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产业链,每一步都可以做到溯源。杨良杰也从一开始的“讲师”,变成了集成信息服务、果品销售和品种研发于一身的“新型果农”。
炎炎夏日,果满枝头,杨良杰站在林间,“这枣油桃的品种,已经试验两年了。严格管理下来,今年一定能打开市场。”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闻到收获的气息。
图片说明:
杨良杰,山西稷山县翟店镇南小宁村人,2004年返乡后创办农业科技公司。17年来,他坚守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一线,通过技术创新和保姆式服务,推广果业技术,带动40万户果农增收,服务果园面积上百万亩。
杨良杰和团队每年开展多场技术培训,创建“千乡万村”手机应用,打造信息传播和追溯平台;建设现代果业示范基地6800余亩。2021年,杨良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