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红土的故乡 海风里农村再生一次玩个够

「嘿唷!嘿唷!拔萝卜~」小朋友边唱童谣,与爸爸妈妈合力猛拔,犹如一场疯狂拔萝卜比赛。(海风里长黄堉睿提供)

清水区海风里每年举办拔萝卜、挖地瓜、攀树活动声名大噪,让亲子玩得不亦乐乎。(海风里长黄堉睿提供)

1966年美越战争爆发,大杨区兴建7座油库,2000年被迫拆除只剩1座,目前列入历史古迹,并规画成大杨油库休闲公园。(海风里长黄堉睿提供)

山顶海风提供都会区民众焢窑「烤蕃薯」的农村乐趣。(海风里长黄堉睿提供)

清水区长蔡庆生。(陈世宗摄)

动员令

「嘿唷!嘿唷!拔萝卜~」小朋友边唱童谣,与爸爸妈妈合力猛拔,犹如参加一场疯狂的拔萝卜大赛。因每年举办拔萝卜、挖地瓜、攀树活动而声名大噪的台中市清水区海风里,红土上种植着萝卜、地瓜、花生和野花,老旧村庄透过农村再生计划,让地方产业找到新出路,成功吸引外地游客来农村观光体验,带动了地方发展。

海风社区由海风与旧庄两聚落组成,位于清水区东北隅大杨地区,距市区约9公里,东临神冈区、西近顶湳里、南与杨厝里相连、北隔大甲溪与大甲区相望,社区内主要为中老年务农及田地租借。

贫瘠旱地 百年生活困苦

海风里长兼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黄堉睿说,百年来生存在这片贫瘠旱地上的百姓为顾三餐,全家总动员投入生活劳务工作,民生用水来自降雨后的「大洼仔」,水呈红色混浊,需用明矾让水变澄清后方能饮用,生活十分困苦;近年来村民自名为「山顶海风」,意指一群居住在清水山上的「山顶人」,从已故工人画家孙贵德的童年绘画中,就能一窥昔日生活景况。

位居大肚山上的海风里,因土壤中含铁、铝等金属离子,经长期氧化形成红色,红土因渗水性不佳,俗谚「好天硬梆梆、坏天湳湫湫」,长年是旱作区,从大甲溪出海口顺势形成的强劲东北风,让生活更加艰辛,务农的居民全得看天吃饭,属于传统看天田。

看天吃饭 多元发展翻身

黄堉睿说,虽然地质不佳,但海风里居民仍将红土视为宝物,主要种植甘薯、花生、萝卜、芝麻等;甘薯、萝卜采收期皆由农民与大盘商直接接洽运送,未透过农会产销班合作,价格并不稳定,萝卜若遇上采收期价格不佳,只好切为条状曝晒成萝卜干再分装贩售。

花生、芝麻则经采收、曝晒、筛选后,大多直接运至炼油厂提炼成油品,为维护油品最佳品质,农民总会亲自到炼油厂监管品质,所以往往供不应求,还有客人会事先预约明年数量,怕有钱也没货源,但对居民来说,收入仍相当有限。

黄堉睿表示,为提振社区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海风社区发展协会近年来积极参与水保局的农村再生计划,欲将社区传统产业与乡村文化再活化,透过2011年起推动的培根计划关怀班、进阶班、核心班与再生班,将触角延伸到社区产业多元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

农村游憩 社区打响名号

协会也辅导农民发展食品加工、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举办主题活动提高产业经济价值与社区能见度,建立品牌并融入故事性与文化创意价值,也提供销售据点,方便外来游客选购,同时发展社区农田体验工坊,让外地游客参与农田种植乐趣,吸引外地人来体验农村生活,慢慢打响名号。

协会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拔萝卜活动,透过山顶海风网路报名,往年无疫情时每次约500人报名,去年底因疫情只接受220人报名,每人收费200元,除拔萝卜外,还结合挖地瓜及攀树等活动,亲子农村体验一次玩个够,每次活动一开放报名总是秒杀额满。

黄堉睿指出,社区发展协会未来将透过「有机农业体验区」、「红土故乡推广行销活动」等推动,整合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并与农村观光与学校教育做连结;未来营运可分为住宿、餐饮、农村旅游、农特产品及农村手工艺品等,串联地方观光景点动线,提供多样化农村游憩体验,吸引外地游客来观光,进一步翻转海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