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激变红曲 树林最懂
为了让红曲找回昔日荣耀,「树林红曲发展协会」、「红曲文化节」应运而生,引起越来越多的共鸣。(树林区公所提供/张睿廷新北传真)
树林酒厂厂长刘静赐为了让红曲留在树林,与前辈钟杰辉合建「树林酒厂」。(刘静赐提供/张睿廷新北传真)(饮酒过量 有害健康)
「树林制酒工厂」,酿造的红露酒深获好评,在1980年代成为喜宴上最常上桌酒品之一。(树林酒厂厂长刘静赐提供/张睿廷新北传真)
新北市树林早年因满是山林得名,后来逐渐开垦而转型,先贤黄纯青、谢道埤、陈炎于1906年从福建引进红曲,成立「树林造酒公司」,贩卖红露酒,名声打响全台,也让树林被称作「红曲的故乡」,后来酒厂迁至林口,地方人士为留下红曲文化,积极举办活动、新创各种创意红曲产品,盼让红曲根留树林。
前树林镇长高文良指出,引进红曲的黄纯青被称作「树林红曲之父」,1920年将公司更名为「树林红酒株式会社」扩大经营,年产量达3600公石(约36万公升),日本政府1922年实施专卖制度,将酒厂收归公有改名「树林制酒工厂」,酿造的红露酒深获好评,在1980年代成为喜宴上最常上桌酒品之一。
地方集资 酒厂转型民营
1999年厂区迁移时,许多员工、民众难过得掉下眼泪,不舍红曲文化离树林而去,老员工刘静赐跳出来与前辈钟杰辉合资200万元,申请成立民营的「树林酒厂」,生产红曲、酿造红露酒,「绝对不能让红曲从树林消失!」。
刘静赐说,虽继续生产红露酒,因洋酒盛行,红露酒慢慢被西洋红酒取代,为了不让红曲没落,地方耆老开始研究让红曲发展多样化。
树林区前中山里长简玉春表示,以前人们习惯大包装的食品,但随时代不同,小而精致的东西变得讨喜,许多年轻人原本对红曲兴趣缺缺,认为只是过时的食品,但在她研发出红曲发糕、红曲果冻等创意产品后,开始翻转年轻人对红曲的刻板印象。
「只要人们有兴趣,红曲就能永存续。」为了推广红曲,简玉春自掏腰包供老人共餐并开班授课,连外地大学生都慕名来树林学做红曲玫瑰花馒头,更有缅甸新住民来上课,试着将红曲掺入缅甸料理,食品制作教学也变成重要的文化交流,10多年下来累积破万名学生,愈来愈多人学做红曲食品与特色料理。
简玉春说,红曲料理变化多端,例如红曲鸡腿须在前一晚提早腌制后,添加蒜头、盐巴等调味料,隔天要食用前再加入红曲料理;红曲不只能让味道更鲜甜,还能降三高,在现代人重养生潮流下,红曲制品大受欢迎。
多元产品 翻转过时印记
时任树林市长陈世荣2007年举办首届「红曲文化节」,地方耆老李淑琼、陈碧玲抓紧机会,挨家挨户拜访各大食品业者、42个里长,超过10家厂商答应为开发红曲产品努力,进而成立「树林红曲推展协会」,李淑琼也成为第1届会长、陈碧玲为总干事,全力推广红曲产业。
陈碧玲说,树林红曲发展协会平均每3个月举办一次推广活动,让民众品尝红曲香肠、红曲猪肉等美味料理,年轻人也开始接触到红曲,将文化带入家庭料理中。她强调,树林人对于拥有百年历史的味道相当有自信且骄傲,因此不只要让红曲根留树林,还希望能让全国都知道树林这个「红曲的故乡」。
树林区长王坤南表示,感谢多年来地方对红曲文化的支持,许多人在没有政府的支援下主动推动在地创生,让酒厂搬迁后的树林仍能把红曲留在树林成为地方特色,未来会更努力推动相关活动,希望让「红曲的故乡」名号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