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新故乡给力 桃米创绿色经济

新故乡基金会在桃米社区推动社造,董事长廖嘉展(左二)与居民共同维护湿地环境。(图:新故乡基金会提供)

新故乡基金会培植埔里Butterfly交响乐团,即使是弱势家庭的孩子,也能有展现才艺的舞台。廖肇祥/摄影

动员令

经由陪伴到由下往上的跨域治理模式,开创新生、揉转没落的乡村!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一路走来,搭建互助共好的平台,找回人们情感的联系、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并透过社会企业经营模式支撑理想,构筑起一座梦想舞台。

桃米社区位于埔里市区西南郊,人口仅约1200人,人口外流严重、结构老化,产业经济主要为生产麻竹笋,921大地震造成桃米里360户中,168户全倒、60户半倒,受创率达62%,更加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地震后2个月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协助救灾与重建,开始翻转的第一步。

新故乡当时的角色,只是协助社区找出发展方向,引介资源、培养社区永续发展能力。度过救灾阶段,新故乡展开跨域对谈,希望在仅仅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出合作模式与发展主轴。

生态、生产、生活并重

2000年5月,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协助做生态调查,发现台湾29种原生蛙类中、桃米就拥有23种,全台153种蜻蛉类、桃米有56种,而418种蝴蝶里,南投县就拥有330种,蝴蝶加工业更曾是埔里创造经济产值的产业。

产业萌芽 年轻人回流

调查结果让居民开始思考家乡这块土地的宝贵,经无数次沟通讨论,「桃米生态村」的意念成形,开始转型为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的生态村,2000年起培训解说员,接受1000小时社区营造、生态伦理、物种辨识训练,开始引领游客认识桃米生态之美,解说员们也是种子,让社区良善与美好的未来,在居民的心中逐渐萌芽。

地方回馈 打造纸教堂

随着绿色生态游程路线延伸、合法民宿开张、在地产业结盟,昔日年轻人认为无望的家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产值与生态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着重社区回馈机制,成立日文班、老人绘画班,回馈社区大庙福同宫、老人会与桃源国小,聘用社区居民工作,建构起希望团队。

「新故乡是个真正做事的团体,或许书上描述的理想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可能实现的梦!」新故乡见学园区「丁芳池」地主涂龙雄长期观察新故乡基金会运作,遵循父亲遗愿,「不能变卖的土地,要朝着对社区有意义、有贡献的方向运用」,因此他决定将土地租给新故乡,这块土地成了Paper Dome纸教堂再生的落脚地。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指出,非营利组织(NPO)经营困难,台湾目前捐款大多集中于宗教及社福团体,对于社造且非慈善的组织而言,募款相当困难,以往过度仰赖政府方案的结果,让NPO组织自主性明显弱化,难以提出愿景并深化组织,因而陷入恶性循环。

5感体验 创社会企业

新故乡2002年以前主要投入救灾、安置、重建与陪伴,经历3年架构出可累积性的发展模式,2005年「社区见学中心」成立,希望透过5感体验,媒合在地周边特色产业与组织,以「农之园、艺之地、工之坊、食之堂、市之集、学之房」概念,开始朝向「社会企业」领域进展。

廖嘉展说,商业模式以营利为目的,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则看重人、组织与社区的共同成长,是互生共利、可互助合作与持续发展的,从日本移筑而来的Paper Dome纸教堂,象征新故乡转型的决心,并怀抱更大梦想,揉转克服当代地方治理的课题,让大家一起为共同愿景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