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来逸晨、裘云峰

新春问农正当时。记者从2月23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刚过去的2023年,浙江“三农”发展稳进,居全国前列。其中,农林渔牧一产增加值达2404亿元,增幅为近十年来最高;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关键性指标也双双再攀新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几方面“爬坡之艰、攀高之阻”。新一年,浙江站上高起点,将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解决一批制约“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会议现场,记者感受到,新春新起点,浙江农业农村正全力保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奋进姿态,跨新步,再跃升。“粮食自给率偏低,耕地保护压力大”“乡村产业规模化、融合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存在差距”“农民收入增速持续承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4个影响浙江经济发展“三农底盘”的短板被悉数抛出,明细了新一年度的突围方向。

补短板,重在厘清思路、找准抓手。点对“穴位”,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推动乡村产业迭代,充实农民“钱袋子”,浙江找的“穴位”正是“土特产”三个字。“土”,意味着挖掘乡土资源,乡味、乡情、乡事、乡愁,都是发展的最佳资源,通过引培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能让乡土资源实现向特色产业的活化转化;“特”,是通过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历史经典产品、本地新业态产品等,培强育活更多“浙字号”“乡字号”品牌,做强优势;“产”,是集群延链,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

当下,金华正紧扣“土特产”三个字,聚焦“一县一业”,编制了“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图谱”,瞄准金华火腿、两头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当地特色产业基础,着力将传统特色农业迭代为现代化大产业;舟山锚定海岛特色乡土人文资源,积极引培新业态,围绕“一岛一品”,打造了花鸟爱情岛、蚂蚁研学岛、白沙运动岛等17个精品示范岛,带动海岛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增长19%。

人,是“三农”补短板的“最强变量”。培优人,用好人,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高素质农民,已成为浙江农村夯实粮食安全、发展特色产业的强力保障。2023年,浙江累计为2.1万名农民开课,稳粮保供类培训占比四成以上,为提单产、保面积“造强兵”,切实将“专家试验产量”转化为“农民生产产量”。同时,浙江大力鼓励农业主体“走出去”,拓市场,促合作。目前,已建成衢州月嫂、松阳茶师等产值过亿的农民培训促富品牌50个,累计培育10万余名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奔向全国,带动实现农业“地瓜经济”产值2000多亿元。

赋能科技特派员、乡村CEO等“专、精、特、新”型乡村人才,为科创孵化、项目落户腾空间。记者了解到,2024年起,浙江农业农村领域将全力搭建“用才”平台,全面提升1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带动能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农创园建设。同时,打造好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小院等科创阵地,进一步建强特色农业强镇、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缔造乡村各行各业“万马奔腾”的生动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