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變前奏(上):日本海軍,從裁軍到開戰

美国国力远胜日本,如果美国也决定与日本展开海军竞赛,日本海军还能够达到美国海军的七成兵力吗? 图/美联社

2016年12月8日(美国时间7日)是珍珠港事件75周年,而在珍珠港事件之前20年的1921年11月12日,以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为首席全权的代表团,步入位于华府市中心第17街的大陆纪念堂(Memorial Continental Hall),参加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局势深远的华盛顿海军会议(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最终在隔年2月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建立了人类历史迄今仍绝无仅有的国际海军裁军体系。

传统上,对这个会议多着墨于中国的「山东问题」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之间的互动。不过从战略角度而言,华盛顿海军会议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主要针对亚太地区举行的重大国际会议,其所建立的海军裁军体系对往后的国际局势影响甚大。加藤友三郎为了达成裁军,不顾海军内部的激烈反对,亲手葬送自己多年来努力推动的「八八舰队」造舰计划,接受美国加诸于日本的劣势力量比率,开启往后十多年日本的合作外交之路。

横空杀出的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以珍珠港奇袭拉开战争的序幕。 图/维基共享

然而这也在日本海军内部埋下「条约派」与「舰队派」分裂的种子,最终在1930年的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London Naval Conference of 1930)引发「干犯统帅权」事件,舰队派借此逐渐得势并清洗了条约派,随后主导日本废除华盛顿海军条约、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Second London Naval Disarmament Conference),对当时世局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八舰队」是日本帝国海军为了与美国海军对抗而提出的造舰计划。美日关系在1907年因为加州的亚裔隔离法案及土地拥有禁令而一度濒临开战。此后美国开始增强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并强化珍珠港、关岛、菲律宾苏比克湾(Subic)等基地的防务。日本也不遑多让,1907年2月经明治天皇裁可的首次「帝国国防方针」,把美国作为帝国海军的头号假想敌,以后国防方针虽多次修订,美国始终是日本海军位列第一的假想敌,未曾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两国当年拟定的作战计划就已经跟后来的太平洋战争有颇多类似之处,例如日本要求先击灭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海军舰队并占领菲律宾,再与跨洋而来的美军舰队主力决战;而美军在1919年制订的「橘色作战计划」(War Plan Orange)也估计,日本可以在西太平洋率先夺得制海权。

只是,双方最后没有预料到,横空杀出的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以海战史上可说最大胆的珍珠港奇袭拉开战争的序幕,并因此把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海上优势由美国原先估计的60天延长到半年左右。

在珍珠港事变中,西维吉尼亚(USS West Virginia)因为停泊在福特岛外侧,左舷被多枚鱼雷命中,惨遭击沉。 图/美联社

▌ 「对美七成论」,假想军备竞赛

「帝国国防方针」要求日本海军的兵力必须以能够在东洋对美国采取攻势的程度为标准。而就在此时,日本海军内部由鼓吹海军扩张、拥有「日本的马汉」外号的战史研究家佐藤铁太郎,以及日俄战争期间待在东乡平八郎身边,被评为「智勇如勇」的传奇参谋秋山真之等两人为首,开始提倡所谓的「对美七成」兵力标准倡议,认为进攻方必须拥有多于防守方至少五成以上的兵力优势,才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就是防守方占优势。

按照「对美七成」的观点,日本帝国海军的兵力必须至少保有美国海军整体的70%(美国海军只比日本海军多出43%左右的兵力),才能挫败美国对日本发动的攻势作战。而且,考量到美国海军的主力是大西洋舰队,而日本却能完全集中于西太平洋,「七成」的兵力对比加地理优势,更增加日本的胜算。这种论点是否相当眼熟呢?同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也运用类似的比率论作为其「风险理论」(Risk Theory)与英国进行海军竞赛的依据(详见:「日德兰海战百年祭:铁与血之外德意志的海洋自由」)。

两者的基本思维高度相似,都是追求以劣势兵力,在决定性海战中击败假想敌,夺取制海权。而为了解决力量差距,两者也都希望能够在决战前尽可能利用各种战斗来损耗优势敌舰队,让双方主力最后能在比较「平等」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最终决战。

然而风险理论被战略学界公认为破产的战略,同样以比率论为基础的七成论呢?

据日本防卫厅(现防卫省)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战史丛书》之记载,当时的日本对需要动员整个国家全部的力量进行「总体战」的观念很浅薄,单纯认为只要打赢舰队决战就能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接着举行讲和会议。《战史丛书》这么说是以后见之明过于苛责,毕竟当时世界列强也很少有总体战的认识,要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绞肉机才发展出这样的观念。

日俄战争时期,待在「军神」东郷平八(右四)身边的传奇参谋秋山真之(右一),与战史研究家佐藤铁太郎一搭一唱,鼓吹日本海军扩张、提倡「对美七成」的兵力标准。 图/维基百科

追求决定性海战这点显示,日本海军在海军战略上确实是其导师英国海军的好学生,因为英国海军界也是流行以大海战取得制海权,迫使英国海洋战略学者柯白(Sir Julian Corbett)要特别解释,不是只有海战才能取得制海权,也不是没有制海权就意味着输掉战争,劣势一方的关键在于能否「阻止」敌方建立制海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还有机会借着把海战拖入胶着状态后,依靠其他政治军事手段扭转劣势,或者迫使优势方不愿继续消耗而讲和,此即柯白著名的「存在舰队」(Fleet in-being)战略理论。

但日本海军似乎没有受到柯白理论的明显影响。事实上,日俄战争的胜利才是其战略文化的建构基础。由于菲律宾与美国本土之间隔着太平洋,类似满州与俄罗斯的欧洲核心之间隔着交通至为不便的西伯利亚,日俄战争的经验让日本先入为主认为,美日战争的性质也类似日俄战争,只要击垮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的制海权,就能创造与美国举行讲和的条件。

然而日本海军之所以能在日俄战争以数量劣势在海上决定性会战取胜,有特殊的地理及国际情势限制,柯白早已对此做过说明:英日同盟争使日本无须顾虑有第三国加入俄国阵营与其作战,日本只要能确保朝鲜不为俄国侵占,即可证明自己为太平洋之强国,而由于朝鲜远离俄国本土,日本可以用海军将之孤立以协助陆军达成目标,同时还能掩护本土不受俄军之攻击。

但是若美日爆发战争则不然。其一,英国早已不断声明,该同盟的适用目标排除美国,因此可能有第三国加入美国方面。其二,除非能击败美国海军,否则无法把菲律宾像朝鲜那样孤立,使抽象的霸权争夺有一个具体化的地理目标,而且正如日本的作战计划所预测的,对菲律宾的攻击不能掩护日本本土可能遭美军攻击的威胁。

日本的国力连八八舰队都无法负担,遑论支持进一步的海军竞赛,想达到「对美七成」的目标只是痴人说梦,对国家安全更只有反效果。图为靖国神社举办之终战57周年纪念日,悼念者穿着零战军服。 图/路透社

美日战争因此不可能是类似日俄战争的有限战争,而是双方力量的纯粹斗争,直到一方屈服的无限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庞大数量优势是日本不得不面对的梦魇,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的应付之道是,乐观地认为可以借由游击舰队与潜舰、陆基战机等兵力在太平洋先对其实施「渐减」作战,消磨其优势后再举行决战。

但是渐减作战本身也会损耗日本的实力,而且能否真的有效减少美军实力到与日军平等的程度大有疑问。若不能有效磨损美军主力,实力不均等的舰队决战实为日本海军之末路,几乎可以确定日本不可能取胜。日本海军内的温和派及有识之士对此也不乏充分理解,但正如我们接下来将看到的,抱持美日必有一战的强硬派认为,只要日本海军保有美国七成的兵力,而且让战争速战速决,就能避免这样的不利情况,甚至扭转局面获胜。

但是强硬派的「对美七成论」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风险理论都一致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

由于美国国力远胜日本,如果美国也决定与日本展开海军竞赛,日本海军还能够达到美国海军的七成兵力吗?

1921年英美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对日主张废除的陆奥号战舰,陆奥号战舰的存废因而成为美日争论的焦点,最终以同意日方保留该战舰,但美国可多建三艘科罗拉多级作为交换条件。 图/维基共享

▌ 华盛顿海军条约:救赎日本财政的「神风」

在首次国防方针制订的当时,日本海军高层似乎没有认真研究过美日国力差距的影响,而且当时因为与陆军陷入美俄何者才是日本真正的假想敌的争论,背后涉及两个军种对预算的争夺,无论如何必须推出一个足够庞大的论述与计划来争取预算。因此「八八舰队」就是以「对美七成论」的为依据,为了实施国防方针要求的对美攻势作战而拟定的造舰计划,核心是八艘战舰及八艘战斗巡洋舰,另外还包括驱逐舰、潜舰等其他舰艇,在1907年首次正式被列入帝国「国防所需兵力」,得到明治天皇的裁可。

不过有鉴于日本的国力实在难以负荷,「八八舰队」被一再拖延,直到1920年才终于得到国会通过,准备以八年时间,建造总数达103艘的各式战舰。然而,此时的日本国力与13年前相比并没有进步多少,因此海军扩张几乎必然导致日本财政破产。

海军估计建造「八八舰队」的总预算为5亿6千4百余万日圆(不考虑八年内的物价上涨),但计划顺利完成后,每年的经常保养预算却超过6亿日圆,而日本政府在1920年度的全国财政预算不过14亿4千多万日圆。除非日本的财政能力能在八年内出现惊人成长,否则根本无力维持这支舰队,只是肥了军工产业,让他们得以撑过大战刚结束时的危机。

所以,当日本接到美国国务卿休斯(Charles E. Hughes)发来的开会邀请时,首相原敬及海相加藤友三郎喜出望外,认为这是把日本从财政破产危机中拯救出来的「神风」!

珍珠港事件之前20年的1921年11月12日,以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为首席全权的代表团,参加了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局势深远的华盛顿海军会议,最终在隔年2月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建立了人类历史迄今仍绝无仅有的国际海军裁军体系。 图/维基共享

加藤友三郎从1915年开始担任日本海军大臣,虽然他在任内也致力于推动八八舰队的实现,但是他对佐藤铁太郎等人鼓吹的「对美七成论」相当不以为然,认为日本之所以一直还能在太平洋与美国周旋,纯粹是因为美国没有认真推行海军扩张之故,否则日本根本不是国力强大的美国之对手。

因此他反对日本与美国进行海军竞赛,1919年2月他在国会答询指出,无论美国海军怎么在太平洋扩张,日本都无意与其展开竞赛,因为国力差距就摆在那里,他的方针是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整备足以自卫的海军力量。加藤后来在华盛顿海军会议期间更对日本代表团内部表示,所谓「国防的基本」,在他看来乃是运用外交达成避战之目的,并非单靠军力取胜,而军力的发展需要顾及国力培养,不能超出国力之负担。

不过加藤友三郎的想法并不为其他日本海军军人所接受,特别是休斯的裁军计划为了实现利用海军裁军及废止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以在太平洋建立对日本的战略优势,阻止日本称霸东北亚,并迫使日本遵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等目标,对美日两国的主力舰比率一开始就设定为「10:6」,而非日本期待的「10:7」,遂遭到日本代表团中以海军大学校长,后来的「舰队派」领袖人物之一的加藤宽治中将的强烈反对。

加藤宽治认为美方根本没有说明为什么「10:6」才是正确的,而日本的「10:7」就是错误的,就要日本接受「10:6」,无法让他信服。其实美国的根据也与日本的「七成论」设想没什么差别,只是在会议上不能明说。

美日之间针对比率的争论持续,日本代表团内的两个加藤也为此争论不休,加藤宽治尤其不能接受加藤友三郎为了成立条约,竟要亲手埋葬自己继承海军前辈推动多年的八八舰队志业。但后者心中早有接受美国方案的定见:如果条约不能成立,美日两国将立刻陷入海军竞赛,而日本对此绝无可能在这种竞赛中达到七成比率。

科罗拉多级战舰是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最强大的战舰。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时,科罗拉多号(USS Colorado)正在西海岸的圣地牙哥维修,幸运逃过一劫。 图/维基共享

科罗拉多级战舰的马利兰号(USS Maryland),在珍珠港事变中被两颗炸弹穿透上层甲板,舰体发生纵向倾斜。 图/美联社

在加藤友三郎看来,太平洋基地网维持现状一事与主力舰比率可能具有同等重要性,因为海军要发挥力量,既要有舰队,也要有位置。美国在太平洋的前进基地网在之前一直不够强大,如果不对此做出限制,那么拥有完善基地网的美国海军将如虎添翼,日本更无法与之竞争。

不幸的是,加藤友三郎虽然在华盛顿会议期间,能够利用海军大臣的权威底定争论,后来他成为首相时也呼应国际联盟规约的裁军运动,认真推行包括陆军在内的裁军,但是他秉持的战略理念没有消弭「七成论」的影响;后者的支持者相信日美最终必有一战,因此维持七成的比率绝对必要,否则将打击海军官兵面对美国的士气。

他们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如果美国决定与日本展开海军竞赛,日本的国力能否承受,海军是否真的还能与美军周旋。华盛顿海军条约让七成论者对文人政府参与国际海军裁军的决策极为不满,这种心理终于在1930年引发所谓的「干犯统帅权」争议,成了往后军方强硬派暴走并打倒文人政府的导火线,并逐渐把日本海军拖向珍珠港之路。

(下篇:珍珠港事变前奏(下):暴走舰队派,步入末日的日本帝国)

「干犯统帅权」争议,成了往后军方强硬派暴走并打倒文人政府的导火线,并逐渐把日本海军拖向珍珠港之路。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