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钟不断重组再出发

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郑家钟认为,对得起位置,才对得起人生。(陈君玮摄)

郑家钟最新著作《一个人的活法》。(有鹿文化提供)

陈文茜眼中的才子、入世的哲学性修行者;法蓝瓷总裁陈立恒眼中永远的少年,人生自成活水。经济出身的资深媒体人,如今担任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的郑家钟,人生经历不断地在各种十字路口上面临选择,迎向挑战,回顾这些重大转向,他在《一个人的活法》中云淡风轻地说:「缺乏意外,就没有人生的point」。

对得起位置 对得起人生

高中本来念的是丙组,人生的路径和当时其他人一样「考医学系,当医生」,然而受到保钓爱国热潮影响,认为要仿效当年五四运动,遂转入丁组进了台大经济系,又因为研究所时兼差打工而分发到采访组,从此与医生行业分道扬镳成了记者。回头看人生的不同节点,郑家钟说:「总是回顾才看得清,除了看见转折点,不妨再多思考一下,也能发现当下的意义。」

对每件事认真深究,但郑家钟的人生哲学不会只问「why」,而是要问「why not」。在每个节点的当下也许仍是茫然未知,但郑家钟相信人生不是「打什么、有什么」而是「有什么、打什么」,在媒体,他一路从记者到《工商时报》社长兼总编辑,再无中生有地带起《中国时报》企画处,而后又历任《中国时报》业务总经理、中时网路科技公司董事长和中天电视董事长、中视总经理,郑家钟认为,也许人生的各种位置取决于机运和时代脉络,但自己总是可以用手上有的去奋力一搏。

思考每个节点,是对未来的启发,而已然选择,就永远把自己选择的每个当下做出最好的结果,「对得起位置,才对得起人生」,郑家钟欢欢喜喜在每个位置找到自己的「天命」,也在不同的座标上找到自己的「参考点」,他认为人活成什么样,主要是看用了什么参考点,从媒体人到艺术家,都成为他不同阶段的参考范本,也随时由别人的逆思考来「破解」自己。

没有艺术 没有未来

郑家钟也在书中分享了日本设计师皆川明颠覆西方时尚哲学与行销的常规思维,不以服饰作为流行、身分、地位的象征,而是低调、质感,并且与消费者形成共同记忆,将设计专注于故事中的情感。以皆川明作为参考点,郑家钟感受「人生应该是在一条不断破解现状、重组世界的道路」。

理科脑又练就经济学思维,郑家钟的感性脑也不甘示弱,在台新文化艺术基金会多年,致力于帮艺术界进行社会沟通,他也总是能由企业、个人的角度,看见艺术家与作品带来的启发,如康木祥的钢缆雕塑,让郑家钟思考每个人都应看重并思考自己的规模、能量、视野、想像力及历史感。郑家钟说:「哈佛前几年也开始推出艺术课程,为什么?因为未来的世界没有艺术是不管用的。」

「科学已走到AI可以取代人类,让原本是地球上早熟物种的人类,在这时代变成晚熟。」郑家钟指出,当人类的理性已无法赢过科技,未来任何行业或个人、组织「要和科技的力量相处,而且要能占上风,唯一的办法是艺术。」他表示,「科学是从A到B的方法,而艺术是有个A,需要自己去发明B;艺术是处理可能性问题,不是处理确定性问题。」

认清天命 成就好环境

「AI和人类最大的差别在于人类利用错误,而AI消灭错误。」郑家钟认为人类的希望就在于以智慧发展出AI所未见、未知的B,因此尽管还是有人认为艺术难懂、小众,但郑家钟认为无需执著于「理解艺术」,不妨去看艺术的「天命」是什么,他认为是「对生命的作用」!由此来看,艺术的外溢效果实比内核更大。

抱着这样的思维看艺术与人生,郑家钟认为自己的天命和目标是成为「好环境」,然而并不抱目的性更不评价,「刚扫完的地又被弄脏了,扫地就没有必要了吗?」郑家钟说:「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因此他告诉自己「要让世界成为好的环境」,即便如希腊神话中的薛西弗斯般一次次归零,也并非只有悲壮,「因为可以看到还有可以做的,就有快乐。」把「我」的执着舍去,成就「好环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