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沟通心法 郑家钟对位再出发

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郑家钟拥有一套独特的沟通心法,在新作社会沟通:人人都需要的群体对话课》中,以丰富社会阅历分享他的沟通术。(季志翔摄)

语言文字图像影片网路……,皆为沟通而生。然即便交流方式再多元,「有沟无通」的情况仍时常发生。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郑家钟,自年少担任记者开始,便拥有一套独特的「爸爸儿子朋友」沟通心法,踏入社会各领域,乃至变迁快速的现代,仍受用无穷。在新作《社会沟通:人人都需要的群体对话课》(时报出版)中,更以丰富社会阅历分享沟通眉角

随时改变自身角色

郑家钟表示,他从修读台大经济系课程时,就开始担任报社记者,「记者像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孩,别人视你为洪水猛兽,但你又必须接触他人。当时我从远流出版社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中学到,人的相处关系不外乎就是3种,一是我与对方都是朋友,二是我想当爸爸、他想当儿子,三是他当爸爸、我当儿子。只要先对位自己与沟通对象的关系,便能无往不利。」

双方是朋友,意味着对等,爸爸及儿子的角色,分别象征上与下的高低关系。随不同事件,均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再沟通。郑家钟举例,过去曾遇过一位受访者,早上因不满报导而成为破口大骂的「爸爸」,中午因请教记者如何撰写新闻稿而成为「朋友」,下午又因请托记者澄清不同单位间的误会而变「儿子」,只消自我对位正确关系,就能达到良好沟通。

郑家钟说,最常见的无效沟通起因,除不了解高低及对等关系外,还有总认为「我没问题、都是对方有问题」的心态,「这是最不好的沟通模式,像推皮球,双方要尽量导向解决『共同问题』方式处理,但也要有停损点,沟通毕竟不是单线的『沟到你通为止』,是一门艺术,不要眼见无法共识,仍要走到极端。保留自我想法同样重要,否则单方面倾向对方,只是同情,而非同理。」

重视对方的感受

任职记者后,郑家钟陆续担任媒体采访主任、专栏主任、总编辑社长职务,也曾跨足电视、网路媒体圈,2009年受台新金控延聘,以媒体经验专注投入公益及艺术推广工作。在多样化的工作型态中,逐步累积对「群体对话」的思考。曾代表资方劳工谈判,顺利达成精简约90个人力任务,且事后毫无争议

郑家钟表示,其实所有对话核心都须回到「重视对方的感受」,公益工作更需如此,「在探访公益之家等团体时,我们要知道,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政府无法解决的偏乡资源不均问题,是他们承担这一切。我们当然更要贴切了解对方需求,在乎对方,将对方感受摆第一位。」

面对日新月异社群媒体变化趋势,有别真实世界的网路沟通也成一门学问。郑家钟认为,网路特点为无法面对面,多用文字传递讯息,便容易造成误会,且面对不同意见更容易激化对立情绪,此时网路礼仪就很重要,以不口恶言、保持包容态度准则,降低冲突发生,更应珍惜面对面沟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