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明年经济发展的关键线索明确了

年关将近,世界依然动荡不安。

俄乌战争尚未走到终局,世界航运大动脉拥挤不堪,通胀顽疾难以遏止的同时,经济衰退的阴影也在逐渐逼近,这些都为2024年的经济带来更大变数。

而前不久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则暗含着明年重点资源的流向:

比如会上强调了多少次发展,就强调了多少次安全;

比如它提出“先立后破”,追求高质量发展;

比如它以更积极的姿态,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信号落地!企业和个人决策,都有了应对方向。

但如何在风暴中守住财富,并抓住可能到来的机遇,梳理宏观经济的脉络,抓住它的主线,尤为重要。

新年将至,这是献给各位投资者的一堂必修课。

想了解一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本质上和破案差不多。

出色的侦探会根据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线索,抽丝剥茧,一步步逼近真相。

不同经济体的代表性线索也不同,例如美国经济的关键线索,是失业率和通胀指标。

中国经济的关键线索之一,是GDP。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23年增速目标定为5%。高于去年的3%,但低于疫情前的5.5%,是一个相对求稳的数字。这也意味着大规模刺激动作的出台,会相对谨慎克制。

从前三季度5.2%的经济增速来看,完成这一目标并无太大悬念。

所以,如果要用关键词来概括2023年的中国经济,第一个就是“复苏”。

第二个是“意外”。

三年大疫过后,国内外一众机构翘首以盼的强劲增长,并未出现。

更大的意外,是连向来注重负债率管理,年初负债率只有79.4%的中央财政,都开始主动扩张了。

今年四季度临时增发了1万亿特别国债,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2023对房地产而言更是充满意外和挑战。

2022年提出的“支持住房改善”,似乎预示着房企们久违的春天。

然而这一年里,碧桂园杨家变卖家产,万科求救,就连绿地、远洋这类国资巨无霸,也相继撕去表面光鲜的外衣。这一年地产的主题,原来是“不破不立”。

房地产曾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引擎,据财经十一人测算,在房地产迎来强监管之前的2021年,房地产贡献约20%的GDP、约40%的财政收入、约20%的社融存量,构成约60%的家庭资产等。

缺失的经济增长动能,将如何填补?

今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如此,还提出了更多让人惊喜的转变, 让我们对明年经济走向有了更多期待。

比如相比于2022年的“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今年的提法变成了“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会议通稿出现了久违的“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字眼,“不破不立”被“先立后破”的新提法取代。

这让我们相信,2023年是意外与不确定的一年,也是变革与充满希望的一年。

要预判2024年的中国经济如何运行,还是离不开谈论GDP。

从目前各家国内外机构来看,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体落在4%~5.5%的区间内,略低于去年。

机构预测只是一方面,在我国,官方表态是更重要的参考系。

所以,明年三月召开的重要会议,将会是一个更重要的时间节点,按照往年惯例,会上将公布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通过比对官方表态目标和预测区间,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会不会有大的刺激出台。

如果目标定在预测区间上方,意味着高层在经济上会有较多发力,积极的、刺激性的动作会比较多。

反之,则意味着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的概率相对较小,刺激会比较谨慎,这是大的方法论。

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能依靠已有信息,抓住明年经济发展的主线。

不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提法,都蕴藏着更加积极的基调,和更为远大的目标,似乎预示着明年的工作重心就是全力拼经济,向5.5%的预测上限甚至更高目标进发。

这种判断也对,也不对。

何出此言?

一国之经济,可大致分为“国计”和“民生”两类。

“国计”指的是国之大计,需要集中资源去搞的宏观大动作,比如高端芯片、登月、量子计算、反物质之类,是要集举国之力才能攀登的科技树。

“民生”指的是民之生计,侧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的是小到吃饭睡觉,大到婚丧嫁娶的需求,普通人的体会更加深刻。

那么要全力去拼的是哪一类?

教育、住房、金融、互联网。

这些行业,在2023年的变化,我等普通人感受颇深。

与之相对的: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国内各细分车型领域渗透率已经超过20%。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份额中,中国品牌独占四席,比亚迪位居榜首;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之际,被制裁多时的华为掏出了自己的5g手机;

龙芯前不久推出了全自研新芯片,性能首次达到市场主流产品的水平;

大模型蓬勃发展,腾讯、阿里、百度纷纷加码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进一步推进数实融合。

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手机、芯片、大模型,全是高精尖行业,全在高歌猛进,全都是要“立”的国计行业。

加之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法由去年的扩大内需转变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意味着资源将更多流入国计行业的供给侧,而非消费端和需求端。

一言以蔽之,明年经济会发力,为民生财富,但更为国之大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是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发展+安全的双中心模式,两手都要抓。

所谓国家安全,就是不被卡脖子,在愈加激烈的大国博弈中不落下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里能占得先机,与高精尖行业的崛起密切相关。

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就是指明了未来资源将集中流向新能源、芯片、大模型等大国博弈、国家安全相关的高精尖产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源流向哪里,普通人让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就在哪里。

要如何抓住?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

这是华尔街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的名言。我的理解是在投资之前,要先对身处的宏观环境有充分且透彻的理解,并能抓住主线,以此形成自己的投资行动纲领。

年末的这场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不单单是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增长质量,更是将经济增长的动能从“民生”转向“国计”为主。

个人如何顺势而为,在博取收益的同时,守好自己的财富,也许是未来投资的主线,而只有抓住主线,我们才能提前布局。

2023年,国内资本市场一片腥风血雨,几场A股3000点保卫战打下来,不少人身心俱疲。

2024年,在全力拼经济的大旗帜下,A股表现可能会有回暖,具体来看,企业盈利将继续复苏。MSCI中国指数预测2024年每股收益增长9-10%,可能会为基本面带来支持。前述“国计”类的板块,也许是普通人能够参与获利的渠道之一。

诚然,一顿分析猛如虎,但你永远不知道A股的下一根K线将走向何方,若要博取收益,风险不可避免。

但这只是选修,对冲风险才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何对冲?

先来看一组数据:

今年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3%,其中,北京和上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和4.7%。

2022财年,东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公寓平均单价比前一年增长了8.6%,东京23区新建公寓在2022财年的平均价格较2021财年增长了17.2%;

伦敦地区房产最新挂牌价对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6.1% ;

纽约房价更是持续上涨百年。

尽管地产尚未完全走出寒冬,但国内、全球一线城市的房产,仍是相当优质的核心资产,价格坚挺。

其次,分散化的投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除房产外,黄金仍是优质的避险工具。俄乌冲突之后,金价似乎突破了与美国实际利率反向变动的规律,美国实际利率陡升,金价却越来越高。

此外,根据历史经验,每逢大国博弈期,金价总能居高不下。

尽管美联储时不时就传出降息的消息,当下5%的无风险收益率,也提供了诸多投资机会,它不仅意味着美债在未来10年内5%的稳定收益,也意味着香港的储蓄存款利率随之水涨船高。

以及,加码衣食住行、医疗、军工等非周期性行业,或将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