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空气品质与能见度联合监测启动仪式
中部空气品质与能见度联合监测启动。(图/环保署提供)
台中市政府今天邀请环保署共同出席中部空气品质与能见度联合监测启动仪式,中央、地方、学术单位及美国太空总署(NASA)共同合作,整合先进监测设备,搜集累积科学数据,希望能厘清台中市发生能见度不良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依据环保署监测资料显示,我国细悬浮微粒PM2.5手动采样数据,102年全国年平均为24微克/立方公尺,103年、104年及105年分别为23.5、22及20微克/立方公尺,已呈现逐年改善趋势,展现管制成效。除宜兰县、花莲县及台东县外,其余县市年平均值仍超过标准15微克/立方公尺。
环保署表示,我国细悬浮微粒质量浓度确有改善,却常发生能见度不佳情形,推测可能是0.4-0.7微米之粒状物数目众多,在大气中悬浮期较长所致,并受制于化学成分及形成机制等因素,实有必要进行研究厘清,以作为拟定有效改善策略参考。
特别于今年度委托国立中央大学及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办理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能见度与细悬浮微粒相关性调查计划,探讨空气污染来源与细悬浮微粒成份变化的关系、粒径分布、凝结核、吸湿成长及气胶光学特性等物理参数在区域能见度之影响,并研究天气变化如温湿度、辐射通量等气象因子与细悬浮微粒物化特性、生成及传输扩散的关系。
环保署与NASA自民国95年起即密切合作,从卫星与遥测、区域大气监测等国际合作计划,已有多年合作经验及丰硕成果,今年度为能够回应民众对更好空气品质的期待,环保署特别规划在与NASA的长期合作架构下,运用国际先进的科技设备及卫星遥测技术,与台中市政府携手合作,结合国内学术单位研究动能,推动能见度与细悬浮微粒监测分析计划,期能厘清细悬浮微粒形成机制与来源分析,进一步确认其与能见度相关性,进而提出具体可行之管制作为,落实空气品质维护工作。
环保署表示,在加严各项管制标准的同时,必须进一步了解PM2.5的形成机制与其来源,推动各项管制工作要有科学研究证据为依据,才能以有限的成本达成有效的管制。除持续与学术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项科学数据作为政策拟定参考外,环保署亦将积极透过中央地方携手合作推动相关持续性及季节性空气污染管控措施,加速改善空气品质,以有效降低民众暴露在细悬浮微粒危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