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
9月23日,由本站财经主办的“2023本站财经ESG趋势论坛”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凝聚ESG共识、聚焦关键行动”,由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深圳市南山区金融行业协会、大湾区碳中和协会提供支持。来自ESG国际组织、评级机构、学界、企业界的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基于ESG议题发表重要演讲与深入交流。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中国已经落地了很多绿色低碳的激励措施,包括央行层面有碳减排实施工具,央行通过一些商业银行为绿色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地方层面有不少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拿出他们自己的激励机制,包括通过贴息、担保等等手段来降低投资者在绿色领域当中的融资成本,也提升他们的股权回报率,从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绿色项目。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目前余额是27万亿人民币,形成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债余额1.7万亿人民币。绿色基金支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1000支以上。这些总量看上去很大,占到全部金融活动比例还不是很高。信贷现在27万亿的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11%左右,未来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绿色债券比例更低,未来上升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马骏表示,在近两年前,由G20之后成立了ISSB的国际组织,专门来编制一套适用全球的可持续的披露准则,最近在6月底时他们已经拿出了两套准则的模板,希望特别关注ISSB的准则内容以及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被监管采纳的动态和进展。
以下为现场实录:
各位本站财经ESG论坛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马骏,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绿色金融与ESG发展趋势”。
我想在此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中讲三个话题:第一,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第二,绿色金融在国内外的一些最新趋势。
先讲讲第一个话题,关于绿色金融的情况。
大家如果关注这个话题,应该知道2016年我们有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七部委搞了《绿色金融指导意见》,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指导意见的规划之下,我们形成了四大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这四个支柱我会花点时间给大家展开讲,其中包括标准、披露、激励机制、产品体系。
从标准来看,我们讲的主要是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套标准:一套是绿色信贷的界定标准;二是绿色债券界定标准,三是发改委2019年牵头起早的关于绿色金融产业目录,现在各种标准在不断做修改,主要的基础是绿色产业目录。中国的起草标准是一致的,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洗绿”的风险。如果没有明确的对绿色界定的标准,很多机构包括企业都可能说自身做的事情是绿色的,但实际上拿了绿色资金并不一定用到绿色项目中,这就会导致“洗绿”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要有一套官方的对绿色的界定标准。
环境信息披露现在叫可持续信息披露。为什么要披露?因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企业做的是绿色的、低碳的项目,但如果不进行披露,它可能就无法把绿色和低碳的环境效益传导到投资人那边去,从而投资人就无法有效的识别真正绿色和低碳的项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搞了一系列披露要求。比如2017年由环保部提出关于重点排放企业的强制性披露要求。后来又有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提出对企业ESG和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这些要求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原则性的,对一些具体的指标还没有强制的要求,未来走向以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初步走向强制的对融资企业ESG的披露要求。
三是政策激励。为什么要有激励?很多绿色低碳项目有很好的环境效益,比如能够减碳,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但不一定在早期能赚很多钱,私营部门资金未必参加进来,但政府又想做这件事,因为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希望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包括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的激励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在早期就参与到这些绿色项目中来。
在中国,已经落地了很多这一类的激励措施,包括央行层面有碳减排实施工具,央行通过一些商业银行为绿色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地方层面有不少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拿出他们自己的激励机制,包括通过贴息、担保等等手段来降低投资者在绿色领域当中的融资成本,也提升他们的股权回报率,从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绿色项目。
第四个支柱方面,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品体系。原来讲的绿色金融产品,大概十年以前很多人认为就是绿色信贷。其实绿色信贷也确实存在很多年了,但到了2014、2015年我们开始研究绿色金融体系时就发现光靠绿色信贷还不够,因为有很多不同绿色实体当中产生的需求不能完全被绿色信贷满足,比如有些项目是中长期的,需要比一般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更加长期线的金融产品的支持,所以2016年就搞了绿色债券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可以发行3年、5年、10年、20年期的绿色债券,从而匹配比较长期项目的融资需求。
当然,也不止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产品体系中已经有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ETF、绿色REITs等等,新的创新类产品还在不断涌现。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目前余额是27万亿人民币,形成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债余额1.7万亿人民币。绿色基金支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1000支以上。这些总量看上去很大,占到全部金融活动比例还不是很高。信贷现在27万亿的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11%左右,未来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绿色债券比例更低,未来上升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第二个话题,绿色金融领域中国内外一些最新动态。
动态其实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讲三点:第一点,关于转型金融;第二,关于ISSB,可持续披露方面的国际准则;第三,金融怎么样支持生物多样性。
关于转型金融,我过去两年讲了不少,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仅仅靠传统绿色金融来支持所谓“纯绿”的经济活动,包括光伏、风电、电动车等等,这是不够的。它虽然能推动我们在新能源相关领域中的快速发展,但还不能够充分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的转向。什么叫高碳企业?在八大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包括煤电、钢铁、水泥、有色、化工、造纸、航空等等,还有两大没有被全国碳市场覆盖的,包括建筑行业、公路交通。这十大行业都纳入进来,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经济活动总量占到GDP比重远远大于“纯绿”经济占GDP的比重,因此转型金融未来也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到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中。比如对转型活动要有明确的界定,对转型的主体尤其是接受转型金融的企业必须有明确的披露要求,要有一系列转型金融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及适合转型金融的产品和工具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过去几年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产品,包括可持续的贷款、债券等等,我们刚才讲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去年G20可持续性工作组当中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共识,当时我深度参与了这个方案的起草工作,这个方案名字叫《G20转型金融框架》,去年11月份在印尼巴厘岛得到G20峰会领导人明确的支持。这个框架现在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包括在中国,央行也参考《G20转型金融框架》,正在例草关于转型金融相关的政策文件,包括目录和目录的使用说明。在地方层面也有做得比较领先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尤其是湖州,前一段已经推出了地方版的转型金融目录,把什么叫转型金融讲得比较清楚了。湖州的总共覆盖了106个转型活动,包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包括用担保、贴息来支持一些具体的转型项目。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好的做法。
简单说一下ISSB(全称: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主要工作是要提出一套全球可适用的关于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准则。背景是过去几年全球提出了很多很多跟可持续、能源、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披露准则、要求、模板。这些不同的准则要求都不一样,会造成对资本市场来讲一些混乱的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将近两年前,由G20之后成立了ISSB的国际组织,专门来编制一套适用全球的可持续的披露准则。最近在6月底时他们已经拿出了两套准则的模板,S1、S2。S1指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总体要求,S2指对气候相关的,尤其是碳排放相关的披露的具体要求。我想大家要特别关注的是S2里对未来披露的主体,短期来讲是大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他们要披露范围1、范围2、范围3碳排放的信息,要披露向低碳、零碳转型的计划,要披露气候相关的压力测试的结果。这些对很多中国的主体来讲还是比较新的话题,很多企业和机构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在不久的将来,由于监管部门的努力,很可能会成为监管要求,所以在这儿我做一个提醒,希望大家特别关注ISSB的准则内容以及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被监管采纳的动态和进展。
第三个国际比较新的动态是进一步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给予关注。
其实几年以前有一个国际组织叫NGFS,全称叫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由全球100多家央行和监管部门共同组成的政策讨论和协调的国际平台。我曾经在NGFS上担任过四年的理事会成员。在那期间我就牵头了NGFS的研究组,这个研究组明确提出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很可能会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而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稳定是央行重要的责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央行和监管部门必须要关注这个议题,同时要开始准备好一些政策和标准,包括未来要推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一些既定标准的制定,一些披露要求的制定,并推动金融体系来创造更多的适用于支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的金融产品。
此后,G20对生物多样性的议题也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包括今年在G20议题中就有这么一项,叫做跟自然相关的披露,已经在今年的成果当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示。我希望未来尤其是在巴西,当然明年主席国期间会给这个题目更多的关注。
去年年底在COP14上,这是中国担任主席的生物多样性大会,最后是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大会形成了一系列全球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30%的陆地和保护30%的海洋。这些共识需要大量资金来加以落实。到目前为止我们估计可能只有10%左右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已经到位,还有90%筹不到。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本没有充分参与。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金融体系要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和保护生物多性。
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儿。再次感谢本站的邀请,也预祝今天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