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脅迫立陶宛啟示 美智庫籲各國防範

立陶宛近年对台湾友好,受中国经济胁迫。美国智库亚洲社会政策研究所呼吁各国加强韧性,面对中国施压时保持坚定,以立陶宛为例,寻求理念相近伙伴支持是因应之道。

亚洲社会政策研究所(ASPI)今天发表由副主任柯特勒(Wendy Cutler)共同撰写的「韧性与决心:立陶宛受中国经济胁迫的经验启示」报告,以立陶宛为研究个案,供日后可能遭北京锁定的国家参考。

曾任美国代理副贸易代表的柯特勒说,经济胁迫对国际贸易体系构成威胁,不容忽视。立陶宛的例子显示,应对胁迫之道是保持警觉,尝试以创意方式减轻负面冲击。

2020年立陶宛议会选举后,新政府外交政策更加怀疑北京,试图拉近对台关系,同意以「台湾」为名设立驻立陶宛代表处。中国以等同贸易禁运的措施反制,且禁止进口欧洲其他国家使用立陶宛零件的货品,威胁欧洲联盟(EU)单一市场。

报告写道,过去20年,北京为达政治目的,愈来愈常以经济胁迫其他国家,包括日本、挪威、菲律宾、韩国、澳洲及加拿大。中方胁迫手段包含进口延宕、出口限制、提高关税、任意稽查,共通点是非正式、缺乏透明度,时常搭配外交施压,压力往往随时间增加。

柯特勒坦言:「没有国家能免于受中国经济胁迫的可能性。」

立陶宛与中国经贸关系不深,中国缺乏施压筹码。报告作者研判,这可能是北京另辟蹊径,对使用立陶宛零件的外国厂商祭出二级制裁(secondarysanction)的缘由。

立陶宛有欧盟当靠山,且获台湾、美国等理念相近伙伴援助,中国胁迫对立陶宛经济的伤害有限,受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国市场曝险甚高的雷射产业。这导致欧洲对中国作为可靠经济伙伴的信任动摇,加强供应链「去风险」(de-risk),加速通过欧盟「反胁迫工具」(ACI)法案。

报告对各国提出5项建议,包括评估自身弱点、以建立强韧供应链及分散出口减少中国可用的筹码、以援助计划缓和经济胁迫冲击、审查易受胁迫影响的投资案、政府内通力合作未雨绸缪。

结语写道,每个胁迫案例都有独特之处,没有一体适用的因应之道,各国政府对是否、如何凝聚国际支持的见解也不同。但立陶宛经验显示,面对中国施压时维持决心,采行增强韧性的措施,可在成功因应经济胁迫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