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校争霸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竞争,
堪称中国高校的国家德比。
两校在学术上的较量,
吃瓜群众不一定看得懂,
但相爱相杀的段子,总是传得满天飞。
有人说,北大甩清华十几条街。
整个北京城,以清华为名的街道只有四条,
包括清华东路、清华西路、清华南路与清华街,
而名字带“北大”至少有十几条,
比如西直门北大街、王府井北大街、朝阳门北大街……
北大完胜,没毛病。
图片|北大招生网截图
北大招生网上赫然写着,
“北京大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科齐全”,
拥有的重点学科,“比位居第二的大学多出38个”。
清华人不甘示弱,谁是第一,尚未可知。
在网上问一句:“北大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出北大东门,往北200米。”
2015年愚人节,面对来自隔壁北大的调侃,
清华学生写了篇
《清华大学统一委员会告燕园同胞书》回怼,
称“燕园自古就是清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上都是知名段子,
但这两所中国最牛高校,
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中国高校众多,而互相捉对的同城名校CP,
不止北大、清华这一对老冤家。
图片|高校音乐节 · 图虫创意 ©
清华与北大的大门,隔着一条街,
平时除了互称“隔壁”,还有江湖绰号。
北大人称“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
清华也有个广为人知的外号
“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图片|清华北大周边地图 · 高德地图
前几年,两校的交锋
甚至闹到了微博互掐、互爆猛料的地步,
争论最多的,往往是谁录取的高考状元更多。
为此,北大与清华的四川招生组
各自在网上吐槽对方争抢生源不择手段,
请对方不要骚扰自己的“准新生”,
后来两校删除了大多数相关微博,
但这件事仍然为网友津津乐道。
同年,还有媒体记者拍摄到,
清华、北大的招生工作人员在广州执信中学
为争抢一名理科高分考生,而在楼道里激烈辩论,
把学生都逼到了墙角,可说是史上最牛“推销”。
北大与清华之间,不全是刀光剑影,
两校互诉衷情时,是另一种画风。
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清华给北大送了块石头,
上书八个大字:“北大清华,友谊常青。”
这大概是清华把北大校名
放在自己前头的罕见情况,
后来清华百年校庆,北大也刻石回赠:
“清华北大,友谊长存。”
图片|清华园 · 图虫创意 ©
清华大门常打开,邀请邻居来赏“清华八怪”。
这出自清华学子根据校园景象写的打油诗:
“东门威武向南开,第二校门进不来。
主楼头上加个盖,绿衣天使坐剑台。
两处荷塘争月色,一道校河泛青流。
厚德载物校医室,小强不息宿舍楼。”
若问清华有多大,
清华本部的回答也可以很清华:
“至少得有两三个北大那么大。”
图片|水木清华 · 图虫创意 ©
从未名湖畔到红楼细雨,
北大的一砖一瓦也在诉说着百年沧桑。
未名湖本无名,
直到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才为它起了名字,
燕京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
分别并入北大与清华,
燕园与北大、清华一同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北大红楼自从1918年落成后,
就是北大传播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
陈独秀、李大钊等伟人在此留下足迹,
红瓦砖木上铭刻着觉醒年代的精神图腾。
图片|北京大学红楼 · 图虫创意 ©
调侃归调侃,玩笑归玩笑,
时至今日,北大、清华已经与这个民族密不可分,
而这个国家,也不能没有清华与北大。
魔都上海也是个高校云集的城市,
而其中最具CP感的当属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
这两所名校,同属“C9”(九校联盟)高校,
也都是民间盛传的“华东五校”之一。
之前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两校入选的学科数量各达到17个,
这默契也是没谁了,
而在这些王牌专业中,
两校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复旦人文社科类较强,
上海交大理工科较为突出。
上海复旦大学 · 摄图网 ©
上海交通大学 · 图虫创意@
在USnews、ARWU等国际权威排行榜中,
复旦与交大往往是除了清北之外,
中国大陆排名最靠前的学府。
有别于清北文艺青年般的互怼日常,
复旦与交大的交往更有一种理科天才般的高冷,
绷着一股劲,在学习上暗中较劲。
直到2019年,
某外卖平台公布了双一流大学相互间的外卖数据,
对两所高校互相点外卖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排序,
没想到,最常互点外卖的两所高校
就是复旦与交大。
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复旦与交大也这么腻歪。
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是哪一所,历来众说纷纭。
但说到近代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
毫无疑问,是晚清盛宣怀
在天津督办的北洋学堂(1895年)。
作为天津大学的前身,
它的诞生略早于
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
且有别于传统书院(如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
1900年,北洋学堂颁发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官办大学文凭。
来自香港的学生王宠惠凭借第一名的成绩,
拿到“钦字第壹号”的称号,即优秀毕业生。
他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参与撰写多部宪政著作。
此后,北洋学堂发展为北洋大学,
再改名为天津大学。
图片|天津大学内建筑(北洋大学堂1895) · 摄图网 ©
天大的同城CP南开大学,
可不会放过对“津门第一”的争夺。
南开大学,得名于天津城西南一隅的南开洼,
是近现代爱国志士救国济世的贡献,
有一段光辉的创校史。
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1919年,张伯苓、严范孙
筹办的南开大学顺利开学,
为此,他们曾经多次募捐,倾尽财产,
终于为国家留下一所百年名校。
抗战时,南开是与清华、北大
组成西南联大的“三巨头”之一,
至今仍有“学府北辰”的遗风余韵,
以文理社科见长。
图片|南开大学周总理雕像,下面写着“我是爱南开的” · 摄图网 ©
曾经有一条“天南街”,连接着两所学校,
沿路有各种特色商店、餐厅、小摊,
是两所高校烟火气最旺的地方。
到如今,南开与天大仅一墙之隔,
互称“七里台男子职业技术学院”
与“八里台女子文理学院”。
南开的八里台校区与天大的卫津路校区,
都位于天津市南开区,
吃着一样的煎饼果子、嘎巴菜、狗不理,
有时就连食堂与教学楼都能共用。
从南开校门走进去,
不知不觉就穿到了天津大学。
图片|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周边地图 · 高德地图
有这么一句话,“爱南开,是天大的事”。
之前,有部热播剧拿这句话玩梗。
剧中说,“你们天大,可是我们南开的食堂。”
“我们南开,是你们天大的恋爱基地。”
追剧的知道是互撕,不知道还以为在秀恩爱。
坊间常有传闻,南开与天大一度考虑合并,
后来因新学校不知应该叫“南天”,
还是“天南”而作罢。
这也是关于这对同城高校的著名段子。
1950年,武汉大学的吴于廑教授
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
把“国立武汉大学”倒过来读,
变成“学大汉,武立国”,以此发表演讲。
这是说,为了保家卫国,复兴中华,
我们要学习大汉,以武立国。
图片|武汉大学 · 图虫创意 ©
这段血性往事,至今时常让人提起,
但现在的武汉大学,更多是浪漫的代名词。
在这座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的城市,
每逢春天,结伴前往武汉大学赏樱花
成为固定的打卡项目。
只有一所高校时不时抢了武大的热度,
那就是武汉的另一所985高校——华中科技大学。
图片|华中科技大学 · 图虫创意 ©
武大与华科成为又一对相爱相杀的名校CP,
也是各类高校恩怨情仇故事中的常客。
武大人说:“我们有美丽的樱花。”
华科人说:“我们没有樱花,但有35个食堂。”
武大人说:“到武大看樱花,华科人凭学生证要30元。”
抗日战争时期,
西迁高校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
在这段悲壮旅途中留下不少壮举。
在校长罗家伦的主持下,全校师生西迁重庆,
就连养的牲畜家禽都赶着走,
校职工雇不到运输工具,
就将鸡、鸭、兔等小动物装在箱笼里,
驮在牛、羊、猪的身上,
有时一天只能走十几公里,
除此之外,
还有医学院泡制供解剖教学用的24具尸体、
航空工程系3架拆卸式飞机。
图片|国立中央大学与南京大学 · 图虫创意 ©
据说,后来学生在重庆复课,
解剖的实验素材还是原来的尸体。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戏称:
“抗战开始后,中央大学和南开大学都是鸡犬不留。”
南开大学是被日军炸得鸡犬不留,
国立中央大学则是连鸡犬也未留,全给搬走了。
历史上,国立中央大学在一些排名中,
一度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如今,江苏省会的两所985名校,
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都可以往上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的主源为国立中央大学,
次源为1952年并入的金陵大学,
而东南大学是以原国立中央大学“部分工科院系”为基础建立的,
独立出来后叫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
图片|东南大学 · 摄图网 ©
由于错综复杂的身世,
这两所兄弟院校之间总有一股火药味,
网上关于南大与东南谁是正统的争论,
往往都是各自校友的长篇大论。
南京大学文理强势,东南大学擅长工科,
这也是秉承当年的老传统。
上世纪80年代,
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齐名的教育部直属四大工学院,
还有一所华南工学院,即现华南理工大学。
华工组建时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
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广东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为基础。
可以说,华工与中大流着相同的血脉。
近年,这两所高校同时入选“双一流”,
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
图片|华南理工大学校训 · 图虫创意 ©
华工人有时把同城的中大视为最大假想敌,
平时不少“我工”与“你仙”之间的调侃。
就连华工2006年后启用的校训,
与中大也只有两字之差,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而中大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图片|中山大学校训 · 图虫创意 ©
但论名气,“双鸭山大学”才是广东的龙头老大。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一手创立,
鼎盛时期占地1万多亩,连同林场4万多亩,
建筑面积之大,
有“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之说,
现在中大在深圳、珠海都建有校区,
实现广深珠三地办学。
永远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山大学,
号称“不放假大学”,
前些年实行三学期制,
别的大学开学早,中大开学更早,
别人家的大学放假晚,中大就干脆不放假。
还有人打趣说,中大是孙逸仙魔法学院,
广州一大半的灵异都市传说,
是从中山大学传出来的。
湖南大学与中南大学,都坐落于潇湘名城长沙。
本世纪初,两校在合并湘雅医学院一事上产生过争执。
当时,湘雅医学院原本有意与湖南大学合并,
湖南大学没有把握机会,湘雅最终花落中南。
合并众多省内名校而成的中南大学,
未必有湖南大学“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底蕴,
却集合了全村最硬的龙鳞,实力不容小觑,
在合并组建短短几年后,
就敢跟湖南大学争夺省内第一的名号。
前些年,关于湖大和中南到底谁是第一把交椅,
应该优先扶持谁,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湖南省。
湖南大学 · 图虫创意 ©
中南大学 · 摄图网 ©
不过,湖南大学对这些风浪恐怕早已司空见惯,
也不怕跟同城对手掰手腕。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光耀千年的证明。
清末,岳麓书院改制为高等学堂,之后发展为湖南大学。
湖大与中南这两所985的相爱相杀为人瞩目,
正是因为,这是功力深厚的千年学府
与奋发进步的新兴院校之间的较量。
有道是,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
也是一座科技之都,
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1/3以上、
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
这座城市的高校CP
正是以科研闻名海内外的硬核名校——
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
图片|交通大学饮水思源 · 图虫创意 ©
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气连枝。
上世纪50年代,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交通大学在上海、西安两地分别建有校区,
到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两地独立建校。
于是,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分家,
交大一部分老师职工就此扎根大西北的黄土地,
为祖国西部建成一所重点大学。
至今,西安交大培养出的33位院士,
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图片|西北工业大学ARJ21飞机 · 图虫创意 ©
与西安交大同城的西北工业大学,
同样理工气息满满,
而且是中国唯一一所同时发展航空、
航天、航海(三航)科研的高校,
以兵工为特色,低调地打造护国重器。
从西部的黄土高坡来到西南的四川盆地,
还有一对年龄悬殊的名校CP。
与四川大学互动最频繁的本来不是同城高校,
而是远在福建的厦门大学。
一个在鹭江之滨,一个在天府之都,
中间隔着遥远的山与海,
但每次逢年过节,两校的官微都要搞事情,
以至于很多人忘了
川大还有个同城好兄弟——电子科技大学。
图片|电子科技大学 · 图虫创意 ©
同样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
与电子科技大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萌。
前者起始于晚清四川总督鹿传霖
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
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
后者却是985高校中的“小鲜肉”,
上世纪50年代才建校,
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老大哥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而成。
图片|四川大学 · 图虫创意 ©
作为典型的工科院校,
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不逊色于四川大学,
但其悬殊的男女比例也常被人吐槽。
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都在开学典礼上为学生着急,
鼓励男同学多与四川大学等高校进行联谊活动,
不知道电子科技大学的直男们是否有所触动,
还是继续埋头苦干做实验。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显示,
清华、北大顶峰相见,问鼎排行榜前两位。
纵观中国同城名校,
虽偶有互黑,还不忘“撒狗粮”,
但在百年大计上,谁也没有掉链子,
更没有掉入恶性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
高手过招,从来不为虚名,
比的是成绩,拼的是实力。
图片|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内 · 图虫创意 ©
回首中国现代大学百年历程,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
清华、北大也曾携手共进,备尝艰辛。
抗日战争时,清华、北大与南开三校向西南转移,
经过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长征”,
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高校,
在空袭的警报声与铁皮屋顶的茅草房中,
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
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
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说过,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不朽精神,
也为今日之高校所继承。
图片|雕塑《毕业时刻》 · 图虫创意 ©
截至2023年,
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3万亿,
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国家,仅次于美国。
在具有代表性的“研发强度”(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中,
中国的研发强度从2000年不足1%,
到2023年已经增至2.64%,
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2.19%(2019年数据)。
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接受采访,
谈及科研工作时说:
“突破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
我从不指望国外,要靠自己。”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成就背后,
是无数高校学子夜以继日的探索。
佩剑在身,转眼已是江湖。
如今,无数学子又迎来高考,
即将奔赴不同的高校,
书写自己的故事,撑起国家的未来。
清华大学日晷,底座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