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8月7日报道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管理部副主任多纳尔·布朗8月1日在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网站发表题为《可持续发展可以解决中国农村面临的气候挑战》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我来到中国湖南,看到绿色掩映的山峦,我知道这里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正在顺应季节变化和农业生活的节奏。
但湖南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过去几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作为项目管理部副主任首次访问中国之际,我渴望了解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是如何伴随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一路前行的,同时也想知道我们今后将如何继续合作。
早在1981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就成为第一个在财政上支持中国农村发展的国际机构。在经历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经济增长期后,中国2021年宣布消除了绝对贫困。
然而,我们的工作并未结束。气候变化给湖南农村带来了灾难性威胁。曾经罕见的自然灾害,现在越来越频繁。在我访问期间,洞庭湖的洪水冲破堤坝,摧毁了周围的农田。
当这样的灾难来袭时,刚刚脱贫的农民可能会因而返贫。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最弱势群体来说,这种风险更加明显。在走访的地区中,我遇到四五位土家族和苗族农民,他们刚刚摆脱了贫困。这也是保护脆弱人群和支持农村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原因。
在凤凰县,我遇到了关民(音),他是苗族,也是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带头人。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支持下,他改种市场价格高得多的红色猕猴桃。同时,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让自己的农场适应气候变化。
多亏基金项目提供的灌溉设施和有机肥,尽管气候不断变化,他种的果树依然茁壮成长。虽然降雨减少会令种植项目受到影响,但由于土壤比较健康,抵御洪水的能力也增强了。
正如关民(音)对我说的:“有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帮助兴建的水库,我们可以有稳定的农业用水,甚至在干旱期间也能防止农业减产。”
他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并认为自己的农场会有长远的未来。他告诉我,他15岁的儿子已经立志学习农业,将来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农场。
参照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而让年轻人能够留驻或返回农村。
华清(音)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高中毕业后移居重庆市,但2022年,他决定返回家乡。借助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的资助和培训,他有了150只蜂箱,并开始了欣欣向荣的养蜂事业。
今年27岁的他已经为40多名村民提供了养蜂培训。在这个有创业精神、有激情的年轻人帮助下,他所在的村庄有很多人靠养蜂获得收入,成为中国农村转型的一部分。
我拜访了无数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的参与者,他们正在实现可持续的变革。然而,尽管生活在气候变化的最前沿,他们却常常被排除在有关适应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全球讨论之外。
正因如此,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与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的新协议才显得如此重要。我们将共同推进跨境互联互通、知识共享和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为气候金融能帮助到最需要的国家开辟通道。
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农村转型非同寻常,中国-农发基金南南与三方合作专项基金正在帮助其他国家取得类似的进展。自2018年以来,该基金已经与38个发展中国家分享了来自中国和全球南方的经验以及得到验证的解决方案。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共同应对挑战。也正因如此,尽管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挑战是严峻的,我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却给我带来了希望,相信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农村人口会有一个更好和更可持续的未来。(编译/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