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警惕“单身社会”背后的潜在威胁
(原标题:警惕“单身社会”背后的潜在威胁)
最近,网红爱情导师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单身的财富资本特别雄厚,而结婚的代价特别大,总的来说,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单身时代,生活和现代化都在打开无限的新东西。
2013年,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出版了《单身社会》这本书,他指出,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前4位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而中国、印度和巴西则成为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2018年,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接近1亿。不管怎样,单身社会似乎正在悄然来临。
从婚恋的现实情况来看,当下的年轻人受高房价、高彩礼、性别比例失调等因素影响,很多人被迫选择单身,然而,从社会开放、独生子女增多、个性自由的张扬、受教育程度提升等因素来说,年轻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在转变,他们或许注重对爱情的追求,更加看重婚姻质量,宁缺毋滥的心态导致不少年轻人错过理想结婚年龄,不知不觉中被“剩”下了。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对年轻人独居的现象给予了不少正面评价,认为这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推动了个人主义的兴起、女性的崛起、城市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等。梁永安认为,正因为年轻人对快乐的追求、时代发展对个性的解放,只有婚姻能够带给一个人的快乐超过单身的快乐,才值得追求。
然而,对待“单身社会”并不能只看到其对个体自由的解放,也需要考虑它对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实际上,当我们只追求婚姻带来的快乐时,也片面地理解了婚姻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恩格斯在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如果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换言之,婚姻不光是只追求爱情、快乐,它同时还要有道德的约束、责任的承担和付出,婚姻也是对“个体自由”的相对束缚。以满足个体需要为中心的婚姻,催生的只能是索取,而不会是付出,灵魂伴侣本就可遇不可求,找到匹配的灵魂伴侣也不意味着婚姻幸福从此一劳永逸,婚姻生活终究需要两个人共同去付出、创造。
个体具有社会性,既会影响社会发展,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相对的,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约束着我们,那就是命运、责任、道义、法律……单身社会、低欲望社会虽然解放了个体,但对整个社会发展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日本或许就是前车之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就出现了结婚率、出生率双降的现象,结果,社会劳动力非常匮乏,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加大了国家在养老方面的压力。
有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与此相对的则是持续升高的离婚率,1987年至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在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上升的双重作用下,生育率逐年降低,如果再一味地鼓励年轻人追求自由和快乐,不引导和宣扬家庭与社会责任,必然会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长远来看,也会造成社会劳动力市场供应不足,进而从整体上降低社会的繁荣度,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全体成员的总体福祉。
此外,与西方国家追求“个人主义”的文化根基不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家庭被认为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也被视作国家中最小的群体,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和万事兴”既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要义,也是现代婚姻家庭法律道德的规范要求,只有家庭稳定了,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与其说单身时代是一种社会进步,倒不如说更是诸多社会问题或将爆发前所释放的一个信号,整个社会更应该理性地认知其背后的陷阱。加强“家庭建设”的社会宣传和文化教育是必要的,政府管理更应将其纳入公共政策制定的视野,对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前瞻性判断,并且实施及时、有效的干预,采取一系列力度更大的举措,解决年轻人婚恋所遭遇的高房价、高彩礼等社会问题,为年轻人的婚恋解除后顾之忧。(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