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营收158.7亿:降本增效 剥离资产寻增长
近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实现营业收入158.7亿元,同比增长约11.1%。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约139.7%。归母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处置附属公司的收益。扣除已终止经营业务,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4%。
报告期内,中国生物制药研发费用25.8亿元,研发占比16.2%。截至6月30日,公司资金储备共223.36亿元。此外,中国生物制药完成首发15亿元熊猫债,其1.95%年化利率为市场新低。
中金发表研报指出,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按年增长14%,略微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是由于营运效率提升所带动。预计中国生物制药今年全年收入及净利润将录得双位数增幅,明年及2026年增长速度有望加快,考虑到集中采购的影响基本消除,预测未来仿制药业务可录得单位数增长。
创新产品加速放量
根据中国生物制药财报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共有4个创新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分别为安得卫(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安柏尼(富马酸安奈克替尼胶囊)、安洛晴(枸橼酸依奉阿克胶囊)和贝乐林(利拉鲁肽注射液),其中3个为国家1类创新药。
2024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收入达到人民币61.3亿元,同比增长14.8%。除创新产品外,还有11个仿制药获NMPA批准上市,仿制药收入在上半年已实现9%的正增长。另外,在新产品层面,中国生物制药累计上市的创新产品有15个。
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主要聚焦肿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进行布局,具体来看,抗肿瘤用药收入人民币53.6亿元,占集团收入的33.8%,同比增长19.5%;肝病用药收入20.3亿元,占本集团收入约12.8%,同比减少11.2%;呼吸系统用药及服务17.8亿元,占本集团收入的11.2%,同比增长5.4%;外科/镇痛用药25.8亿元,占集团收入16.3%,同比增长29.9%;心脑血管用药13.6亿元,占集团收入的8.6%,同比减少14.5%;其他业务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23.2%。
公司预计,2025年,D-1553(Garsorasib,KRAS G12C抑制剂)、TQB3616(CDK2/4/6抑制剂)、帕妥珠单抗、TQB5015(罗伐昔替尼片,JAK/ROCK抑制剂)及重组凝血因子VIIa等重点产品有望上市。预计未来几年将有多个年销售峰值超过20亿元的重磅产品,创新收入占比也将不断提升,到2026年预计将有近一半收入来自于创新产品。
方正证券分析认为,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三代升白药亿立舒、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注射用人凝血因子VIII的销售。这也是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在仿制药集采出清后迎来的9%的正增长,保持每年10+仿制药的滚动上市以及大比重布局首仿的节奏。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下,创新产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的分析显示,在2000年,对于当时全球最热十大靶点,针对每个靶点的管线产品(包括总部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公司)分别有5~11个。在2020年,对于最热的前十大靶点,平均针对每个靶点的全球管线产品的数量高达20~60个。中国创新医药在过去几年严重的研发扎堆之后逐渐回归理性,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靶点必然会吸引大批的创新药企和投资者。”
“面对竞争,破局没有秘诀和捷径。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捕捉到了机遇的创新药企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包括治疗领域,技术平台),二是在产品层面实现了差异化(差异化的机制,差异化的临床设计,差异化的适应症);三是高效的执行。这三点听起来平淡无奇,真正能够做到的公司却寥寥无几。”上述分析师认为,在当前集采环境下,聚焦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确实备受关注。源头创新的难度在于既要应对风险,又要考虑临床价值。不同阶段的企业需要平衡这些因素,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剥离资产降本增效
根据财报,截至目前,中国生物制药年收入5亿元以上的仿制药产品(剔除独家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对公司影响基本出清。目前,公司在仿制药的布局策略向“首仿加专利挑战”进军,通过布局难仿产品以及国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市场提高竞争力。
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获得较好的业绩表现也是基于“降本增效”剥离资产有关。在去年10月,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近期,该集团以约人民币3.5亿元的估值出售附属公司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约84.2%的股权,出售所得金额约人民币2.9亿元。出售事项完成后,该集团将不再持有正大通用的任何股权。
彼时,公告称,此次出售可以帮助公司聚焦核心治疗领域,提升研发效率:通过出售事项,该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四大核心治疗领域,即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提升四大核心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净利润率。正大通用2022年度收入约人民币8900万元,净亏损约人民币3500万元,剥离正大通用有利于该集团净利润率的提升。
另外,2024年2月,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出售正大青岛股权,同样是剥离一些普药业务。此次半年报中显示,正大青岛的出售已于2024年3月完成,交易对价为人民币18.19亿元,录得税前收益人民币17.096亿元。正大青岛的权益由93%减少至26%并入账为对联营公司的投资。
杰富瑞报告也指出,若剔除出售正大青岛及其他一次性交易,经调整纯利同比增长14%。
此外,报告期内,中国生物制药与BI(勃林格殷格翰)就肿瘤管线在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在中国内地开发和商业化BI的肿瘤管线,包括临床后期的zongertinib(获得CDE突破性治疗认定)和BI 764532及若干处于早期的临床资产,产品收入将计入中生制药合并报表。
上述分析师认为,在当前的生物医药产业中,现金流管理成为一项关键挑战。许多企业在加速创新、选择项目和加强投入方面面临着现金流的压力。在多元化盈利方式方面,企业的盈利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销售收入。授权收入、合作研发、政府资助等多种途径都可以帮助企业增加现金流。例如,授权给其他公司的核心产品、与大型药企的合作研发项目等。
“企业需要明确商业化策略,合理的商业化规划有助于确保投入产出比的平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重点关注高临床价值的项目,避免过度分散资源。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开支。精细管理研发、生产和运营成本,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评估每个项目的投入和预期回报。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政策变化,调整战略。”该分析师说。